彈幕滑過:
一這也是近代呂、錢等歷史學家們提出來的觀點,即“改革過速論”,大秦只想著改革,卻沒有想到改革所需要的基礎。
一回復:對啊,現在回過頭來看,修秦直道、萬里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以及其他大興土木的工程···全都壓縮到了十一年當中,可想而知百姓有多水深火熱。
一回復:始皇帝是有些操之過急了,若是分批來進行,大秦絕對不止二世。
一回復:畢竟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贏政只想著趕緊穩固天下,畢竟這種事情前無古人,誰都沒有經驗。
一回復:還有人說,贏政這種行為背後,目的是要損耗六國貴族的資源和力量。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微微頷首:“改革速度過快,把所有權力更迭、巨大工程都擠在一起。”“民眾自然喘不過氣來,江山社稷也不堪重負。”
贏政這麼做,必然有他的理由。
但真相早已迷失在歷史的煙雨之中。在朱元璋看來。
秦朝為何滅亡?有以下幾個方面。權力交接出現問題。
秦朝與六國幾百年的國仇家恨,與六國各異的文化。吞併速度過快。
六國餘孽的根基仍在。
大秦統一天下後,將六國全部的矛盾,全部轉移到了“大秦”身上。加上多年的戰爭,老秦國人口銳減,經濟凋零。
再有秦軍分佈南北不均等。
這些,都是無一例外造成大秦滅亡的根本問題。
【六國土著藉機宣傳秦國暴政,鼓動本國民眾發起了叛亂。】
【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忙於鎮壓各地零星的反叛了。】
【無奈,六國故地的本土勢力對於秦朝官員充滿了抵制情緒,並且反抗勢頭越來越明顯。【而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回到分封的老路上,只能繼續彈壓。】
【終於,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這是分裂勢力對中心集權的本能反抗,誰也攔不住。】【即使始皇帝再活十來年,也無力對抗。】
大秦位面。
贏政面色一變:“朕打下了遼闊的疆土,卻未曾想到,這些六國餘孽,仍然認不清現實。
“難道,真的是朕操之過急了嗎?”
贏政沒想到,他想要穩固大一統的功績,最後卻變成了六國餘孽激起民怨的藉口。不過,他在看到最後一句話時,勃然大怒:
“若是朕還活著,那些六國餘孽,只有夾著尾巴做人的份兒!”
“我秦國滅他們六國一次,就能滅他們十次,百次,千次,萬次!”在贏政眼中,那些只不過是螻蟻罷了。
“若是朕不死,定能夠穩住大一統的局面,而後扶蘇再來做個守成之君,大秦不可能二世而亡!”
【而六國舊有勢力在聯合推翻秦朝後,重現自相殘殺。】【最終,劉邦一統江山。】
【這時,六國自身勢力消耗殆盡,再也沒有強勢地反抗統一王朝的力量了。】【但即便如此,為了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劉邦依然不得不分封天下。】【甚至在漢景帝時期,為了削落,還引起了七王之亂。】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推恩令的推出,才逐漸把分封制的問題給解決。】
歷朝歷代的政治精英們,此刻紛紛頷首。這一段歷史,他們再熟悉不過了。
但是漢武帝用“推恩令”為這治理天下的架構,堵上了最後的漏洞。
但是也只不過是一個時代下的結果而已。
推恩令是結果,不是手段。
推恩令之前,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周亞夫摁著所有諸侯國錘。在武力上取得絕對優勢的漢朝,才推行了推恩令。
推恩令有了朝廷武力做背書,漢武帝才能走出集權最後一步。
可以說,經濟與武力基礎,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
【從秦末之亂,到漢武帝時期解決郡王權力過大的問題,其間已經過去了近百年。】【這近百年,其實是一個大歷史的過渡。】
【然而當初秦的設定則是,一步到位,直接從分封制強行過渡到郡縣制。】
【但問題在於,當時的經濟基礎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革命性改革。】
【再加上胡亥、趙高等人倒行逆施,進一步加速放大了這樣的危機。】【所以,秦朝快速滅亡了。】
這段影片結束了,但是各個朝代位面當即陷入了熱烈的爭吵之中。
有人認為,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暴政。
還有人認為是因為胡亥、趙高與李斯等人的禍亂。
更有人認同後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改革過速論。而就在所有人吵得不可開交之際。
天穹光幕之上。影片重新整理。
一個新的內容出現了。
【龍國如果被踢出五常,會發生什麼?】
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紛紛愣了一下。
這個問題,他們還真是沒想過。
身為聯合國五常,可以說是能夠在天下最大的牌桌上佔有一席之地。
能夠在天下大事中橫插一腳。
並且享受多重權力。
按照後世龍國的實力而言,哪個國家敢把龍國踢出五常?
大秦位面。
贏政冷哼一聲:“連假設,都蒼白無力。”
在他心中,龍國的五常地位,穩如泰山,誰都不配動。
【聯合國五常在這個高階決策圈裡,五大強權之間始終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他們之間的權力並不是由聯合國賦予的,而是透過各自的國力和實力來體現的。】
【如果有一個國家選擇退出,那將會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可能會導致國際關係的混亂和不穩定。】
【那麼現在假設一下,如果龍國要退出五常,會發生什麼?】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輕輕點頭:“五常之間存在著相互制衡的關係,可謂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倘若龍國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