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點頭起身。
而她的同事們也是在這個時候適時的再次打氣。
“張老師,加油。”
“肯定行的,張老師。”
“……”
張秋英轉身對他們攥了攥拳頭,以示信心,隨後快步跟上了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來到後臺。
帶上麥克……
準備工作剛做完,就聽臺上報幕道:“接下來,讓我們有請麥島試驗小學的張秋英張老師上臺展示。”
“啪啪啪——”
伴隨著掌聲,張秋英快步上臺。
臺下市教育局的領導們看著都很和藹,笑著對張秋英點了點頭。
其中坐在c位的領導道:“張秋英老師,你這次公開課講的是哪篇課文?”
“《蜀道難》。”
“好。”領導點頭示意,“那開始吧。”
“好的。”
張秋英調整了一下心態。
畢竟也是參加過好多次公開課演講的老教師了,無論是心裡素質,還是經驗上來講,那都很不一般。
她狀態迅速調整完畢。
隨後臉上洋溢起了很有親和力的笑容,朗聲開始道:“各位同學,我們這就開始上課了。”
“今天咱們講的課文就是《蜀道難》。”
“《蜀道難》可以說是李白很經典的一篇佳作,而其創作背景,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所瞭解。”
“從古至今,對於《蜀道難》的創作背景流傳下來的有四種猜測。”
“一種是,這首詩是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川地,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
“第二種是,這首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川地地方軍閥挾制。”
“第三種則是,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第四種,也是最多人猜測的,就是這首詩就是在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而其實《蜀道難》這首詩,最早收錄在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這說明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而且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前兩種的猜測一定是不實的。”
“……”
張秋英在臺上講著。
臺下已經傳來了嘁嘁喳喳的聲音。
“張老師這是在講什麼啊?”
“這講的跟考試重點沒什麼關係吧?”
“這是不是有點偏離教學重點了?”
“跑題了吧?”
“……”
臺下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哪怕公開課不是講的《蜀道難》這篇課文,那也是知道《蜀道難》這篇課文的考察重點是什麼。
根本就不是張秋英講的這些。
而不僅僅是臺下的這些語文老師們清楚,市教育局的領導們顯然更加清楚,考察重點就是他們研究出來的,那能不清楚麼?
“這……”
這會兒,評委席上的市教育局領導們眉頭微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隨後皆是眉頭舒展,挑了挑眉尾,臉上露出了饒有興趣的表情。
“這張老師講課……”
“有點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