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認錯了把電交出來

第41章 國號軒轅

這不僅有利於封賞制度的實施,而且只有當主子的地位顯赫,部下才有可能獲得爵位、加封。

李恪對這些一無所知,他本質上還是一個現代人,對複雜的傳統毫無瞭解。

思考片刻,既然大家一致認為他應該建立國家,李恪對此沒有異議:“那麼國號應該如何確定?”

馬輝立刻解釋:“按照古代的規矩,國號通常與君王的經歷有關。例如,隋朝的國號來源於隋文帝曾經是隨國公,因此立國時使用了隨作為國號,但因為隨字不太吉利,所以改用隋作為國號。

若要作出選擇,殿下實際上別無選擇,只能將國號定為蜀。

但這個國號地域性太強,不適合曼族統治。”

李恪考慮後,決定採用軒轅作為國號!”

緊接著,智囊團和李恪認真討論了開國大典事宜,這讓李恪感到更煩。

他對這些事宜一無所知,不明白為何要找他商量,認為不如讓他們自己看著辦。

因此,李恪放手讓智囊團自行處理,他對他們的忠誠有信心,完全不擔心他們會叛亂。

此外,李恪還提出了自己這段時間的構想,旨在解決當前曼族官吏不足的問題。

李恪巧妙將科舉制度與後世公務員考試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考舉制。

考試內容不再侷限於儒家經典,而是著眼於實際治國的實用學問,如數學計算、農牧學等。

他的構想並無不妥,畢竟他大幅降低了報考的門檻,只要具備識字能力,就可以申請參與。

至於能否透過考試,則是另一回事。

這種做法也是出於無奈,畢竟在曼族,缺乏真正精通漢學的讀書人,不得不降低標準以應對現實。

李恪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意圖打破官吏選拔的固化格局。

一旦考生透過考試,他便會安排他們擔任較為低階的職位,實現“官由吏出”的理念。

正如古語所說:“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起於州郡。”

曼族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若是在中原,李恪的提議根本難以順利推行,恐怕一經提出,便會遭遇反對聲音。

然而,曼族缺乏中原的門閥政治,或者說世家大族的勢力,這成為了大唐所不具備的一大優勢。

原本頗為先進的世家大族,為了後代的仕途亨通,不斷對科舉制度提出反對。

在曼族,原有的王公貴族大多隻依賴武力,與文人無關,因此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考舉制度能夠透過利益驅動曼族人主動學習漢字和漢語,明顯優於世襲制度。

李恪只需選拔賢能之人,曼族人的意見無關緊要。

畢竟曼族貴族無兵無權,反對考舉無濟於事。

因此,李恪將考舉的實施交給智囊團負責。

馬輝想了想,點頭表示贊同李恪的提議。

其他人也贊同,道:“現在實行考舉,的確能解決曼族三十多萬百姓、貴族面臨的困境。”

曼族目前正處於高壓狀態,勉強維持現狀,若不是李恪給吃的,狀況可能會更糟。

李恪提出的政策,借鑑了後世考試製度的優點,如糊名制,能夠激發群體的活力,確保公正性。

然而,無論制度多麼完善,想法多麼優秀,都需要智囊團離開後,李恪認識到一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