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微涼,秦奮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王奎山書記那番“兜底”的承諾,腳步都輕快了不少。回到家中,王秀蘭和小月已經睡下,煤油燈的火苗被他調得極小,只在黑暗中留下一豆微光。
他沒有立刻睡去,而是坐在炕沿上,意識沉入腦海。系統介面上,“初級企業管理(農村版)”模組正靜靜地散發著柔和的光芒。
【模組內容:簡易賬目管理、維修日誌模板、基礎客戶資訊記錄、常用農機配件庫存管理(初級)、人員調配建議(2-5人規模)、場地規劃初步方案(50-100平方米)。】
秦奮仔細研讀著,如同海綿吸水般吸收著這些看似簡單卻在這個時代極為超前的管理知識。他以前在21世紀是大專案的總工程師,對於企業管理自然不陌生,但系統提供的這個“農村版”卻異常貼合他眼下的處境,簡單、實用,直指核心。
“賬目管理,維修日誌……”秦奮喃喃自語,眼中光芒漸亮。他之前雖然也記一些流水賬,但遠沒有系統提供的模板來得規範和清晰。維修日誌更是個好東西,記錄下每臺農機的故障、維修過程、更換零件,不僅方便日後查詢參考,也能作為工作成果的直觀展示。
接下來的幾日,秦奮除了繼續忙碌地接活修農機,便一頭扎進了這個“初級企業管理”模組的實踐中。他找出幾本空白的作業本,按照系統提供的模板,一筆一劃地開始建立自己的賬簿和維修日誌。
王秀蘭看著兒子每天晚上不再只是琢磨那些鐵疙瘩,而是伏在燈下寫寫畫畫,嘴裡還唸唸有詞地嘟囔著“入賬”、“出庫”、“客戶登記”,雖然看不太懂,但總覺得兒子做的事情越來越“正經”了。
“奮兒,你這天天寫的是啥?比小月上學寫的字還多。”王秀蘭忍不住問道。
秦奮抬起頭,揉了揉有些發酸的眼睛,笑著解釋:“娘,這是記賬。咱們修了多少東西,買了多少零件,賺了多少錢,都得一筆筆記清楚,這樣心裡才有數,以後也好算賬。”他還特地弄了個“客戶登記簿”,誰家的什麼機器,什麼時候修的,都簡單記上一筆。
秦小月也好奇地湊過來看,看到哥哥本子上記錄著“雙廟公社,聯合收割機,鏈條調整,某月某日”,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感謝禮:小米五斤”,她便指著那行字,驕傲地對王秀蘭說:“娘,你看,這個我知道,那天那個黑黑的伯伯送來的!”
秦奮欣慰地摸了摸妹妹的頭,這小小的舉動,卻讓他心中那份“未雨綢繆”的念頭更加清晰。
然而,平靜的日子沒過幾天,一絲不大和諧的風聲,悄然吹進了紅星公社。
這天,劉栓柱從鄰近的和平公社趕集回來,臉色有些不大好看。他一進秦奮家院子,就拉著秦奮到牆角,壓低了聲音:“奮哥,出事了!和平公社那邊,有幾個自己偷偷搞點小買賣的,像是什麼編筐的、打鐵的,還有個在路邊賣熟食的,公社在查!”
秦奮眉頭一緊……
李大柱也聞訊趕來,他訊息更靈通些,補充道:“不光是和平公社,聽說縣裡也派了人下來,搞什麼‘百日檢查’,專門查那些沒有名號、自己單幹的!”
空氣彷彿一下子凝重起來。雖然王奎山書記明確表示支援秦奮,但縣官不如現管,萬一真有不分青紅皂白的檢查組下來,秦奮這個連個正式名頭都沒有的維修點,無疑是個顯眼的目標。他的生意太紅火了,紅火到足以讓人眼紅。
王秀蘭聽到風聲,臉都白了,抓著秦奮的胳膊,聲音有些顫抖:“奮兒,這……這可咋辦?咱們可沒幹壞事啊,都是憑力氣吃飯。”
“娘,您別慌。”秦奮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知道,這就是他之前擔心的。
……
“哥,他們會不會也來查我們?”秦小月也有些害怕,小臉緊繃著。
秦奮拍了拍母親和小月的手,安慰道:“放心,有王書記他們呢,咱們公社的情況不一樣。不過,咱們也得做好準備。”
他的“急智”在這一刻被激發出來。他立刻想到了自己這幾天正在整理的賬簿和維修日誌。
“柱子哥,大柱哥,這幾天如果有人來問咱們維修點的情況,你們就實話實說,咱們幫了多少公社,修了多少農機,救了多少莊稼,這些都是事實。”秦奮沉聲道,“另外,我這裡有賬,每一筆收入支出,每一個維修專案,都清清楚楚。”
他轉身回屋,將那幾本才記錄了幾頁,但字跡工整的“賬簿”和“維修日誌”拿了出來,攤開在院子裡的石桌上。陽光下,那些樸素的記錄顯得格外有分量。
“奮哥,你早就料到了?”劉栓柱看著這些東西,眼睛一亮。他雖然不懂什麼叫企業管理,但也看得出,秦奮這做得比公社會計的賬還細緻。
“有備無患總是好的。”秦奮道,“我這就去找王書記,把這事兒跟他彙報一下,也催一催咱們掛靠的事情。有個正式名分,比什麼都強。”
事不宜遲,秦奮揣著幾頁記錄清晰的維修日誌影印件——這是他特意用複寫紙描下來的,又帶上了一些自家種的,最新鮮的黃瓜茄子,再次敲響了王奎山書記家的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