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微微行禮,就去了偏殿。
“怎麼?子庸在想什麼?”
病已離去,卻不知劉子庸一直盯著他的後背不知在想什麼,直到一旁的唐姓儒生提醒,這才回神。
“無事,只是想起了一些事情!”劉子庸搖了搖頭,他總覺得這少年與眾不同,並且還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似在哪見過一般。
“好了,陛下要來了,收神!”唐姓儒生提醒道。
話音剛落,只聽大殿外傳來腳步聲,此時大殿內鴉雀無聲,只見一少年身穿玄色冠冕,大步流星走向丹陛。
“陛下至,百官頓首!”
“吾等拜見陛下,願陛下長樂未央!”
劉弗陵走上丹陛,大袖揮舞之間,盡顯漢家帝王風采,雖然年幼,卻頗有威勢,只見其環視一週,微微點頭後坐於其上。
“眾卿平身!”
“謝陛下!”
眾人再次落座後,只見劉弗陵微微示意,就有一人出列大聲道:“陛下有旨!”
“臣等恭聽陛下旨意!”
劉弗陵看了眼大司馬大將軍,只見霍光微微點頭,劉弗陵起身道:“朕承高祖之洪業,蒙孝武皇帝之遺澤,踐祚以來兢兢業業,唯恐失墜。
今海內雖安,然邊患未靖,民生未裕,朕心憂之。
近覽各地奏報,鹽鐵之議沸於朝野,朕思之再三,乃詔諸卿及賢良文學之士齊聚於此,共商國事。”
“昔孝武皇帝北擊匈奴,南平百越,雖拓地千里,然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朕每念及此,未嘗不夜不能寐。先帝晚年深悔武功之弊,下《輪臺罪己詔》,其意昭然——國之大本,在於養民。
今霍光大將軍、桑弘羊御史大夫等輔政重臣,與朕同心,欲以寬仁之道覆文景之治。然鹽鐵專營、均輸平準等策,行之有年,利弊相生,朕不敢專斷,故廣開言路,聽政於天下。”
“朕尤記《尚書》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鹽鐵之利,若能富國而不害民,朕何惜之?若其弊大於利,朕亦當斷然更張。
昔管仲相齊,通輕重之權;商鞅變法,強秦之基。然齊之霸也以民富,秦之亡也以民窮,此中得失,可為鏡鑑。
今日之會,非為辯勝負,乃為求至道。
朕願聞:鹽鐵官營,果能抑豪強而足國用乎?均輸平準,果能平物價而安黎庶乎?罷之則財匱,行之則民怨,何去何從?匈奴未滅,和親與征伐孰利?刑罰與德教,何者為先?
朕雖年幼,亦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盼諸卿以社稷為念,以蒼生為懷,勿阿諛,勿黨爭,共繪中興之策。
會後,朕將親覽奏議,擇善而從。若有忠言逆耳者,朕當虛懷納之;若有奇策利民者,朕必不吝封賞。
願天佑大漢,使朕得成守文之主,諸位亦青史留名!欽此。”
“陛下聖明!”
眾多大臣有淡然處之,有心情激盪,更有老淚縱橫。儒生賢良們也都欣然拜首,山呼:“伏唯陛下作威作福!”
“陛下長樂未央!”
就連病已也在大柱之旁也一時間心情激盪,大聲呼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