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心兄請說。”劉伯溫直視餘闕。
“如今朝廷推廣新式紡織機和各種新用具,作坊遍地開花,這本是好事,卻帶來不少麻煩。”
餘闕詳細說道:
“新式紡織機效率高,女子操作起來比男子更靈巧,工錢也掙得不比男子少,這本該是好事,卻鬧出不少亂子,有些女子在作坊掙了錢,就不願再像從前那樣順從父母之命嫁人,河南有個紡織女工,自己攢錢買了臺織機,現在公然說要自己擇婿,還要對方入贅,把她爹氣得半死。”
劉伯溫聽得入神:“這倒是個新情況。”
“還有更麻煩的,”餘闕接著說,“現在女子能掙錢了,婚嫁之事反而更復雜,有些女方家要求更高的聘禮,說是女兒一年能掙多少多少,不能白白嫁人,男方則抱怨,說如今女子心氣高了,不好伺候,甚至有些已經訂親的,因為女方進了作坊掙錢,就反悔退婚的。”
餘闕繃緊面頰道:
“河南地處中原,無論是風氣還是各種方面都遠遠比不上江南。”
“我聽人說。”
“江南一帶更是了得,有些閨閣中的才女,藉著家中經營書局的便利,公然刻印詩集,還在敘文中質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更有甚者,蘇州有個致仕官員的女兒,組織了一個'詠絮社',成員都是當地才女,她們的詩文中常常議論時政,為女子發聲。”
他頓了頓,又道:
“最讓人吃驚的是,有些名妓出身的女校書,如今也與文人墨客詩文唱和,議論朝政。”
“揚州有個叫雲裳的女校書,就因為寫了一首批評朝廷對女子科考限制的詩,在江南文人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情況。
經濟基礎,絕對上層建築。
晚明清初,江南出版業空前繁榮,名妓柳如是、李香君以畫舫為直播間,刊《湖上草》《桃花扇》,借詩酒唱和評議朝政。
閨閣徐燦、顧太清結“蕉園”“秋紅”詩社,刻《拙政園詩餘》《東海漁歌》,把家事國事寫入詞章。
她們圍繞忠孝先後、再嫁守節、才德高低、彩禮人格、興亡書寫五大議題,與錢謙益、朱彝尊等士大夫公開辯難,用出版、唱和、戲文把私人情感推成公共議題,首次讓女性聲音衝出閨門,攪動江南輿論場。
而如今。
大元也出現了種種情況。
劉伯溫沉思良久,緩緩道:“我需要好好調查一番,如果屬實,我會好好寫一篇文章,彙報給宣文閣和陛下。”
面對這個新議題,他們都屬於第一次遇見。
不知道如何處理此事。
“不過,關於第一個事情,我認為好辦,人多就移民,或者,周圍也有不少女人,朝廷可以大肆採購女性滿足需要。”
劉伯溫補充道。
女人彩禮多,那就找少的。
朝廷可以用這個來吸引男人去開疆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