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福在一個大木箱的側面站住了,巡視了四下沒人,從口袋裡掏出了一張通行證遞給胡明一:
“我只能送到你這了,前面你就認識了,那大牆就有港區出口,這是一張通行證,沒有這個是出不去的。你拿好了交給警衛就行,時間緊急不多說了,後會有期”
胡明一緊握了他一下手:
“謝謝孫大哥,我們後會有期,我走了”
他們倆人深情地揮手告別。
胡明一快步向港區的大牆走去,看到敞開的大門,兩個警衛在站崗,一個華人,一個洋人。
他們見到了胡明一攔了上來。
華人警衛問道:
“出港嗎,有通行證嘛,”
“噢你好,有”
胡明一把孫宇福交給他的通行證遞了上去。
警衛看了看向他一擺手:
“沒事了,走吧”
他道了謝,快步出了大門口,向一條不寬的土路走去。
港區外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伸向遠方,路兩邊是一片望不到邊的鹽鹼地,寸草不生,白茫茫的一片,一陣陣的海風颳來,荒地上揚起了陣陣白色的煙霧。
胡明一聞到了一股股刺鼻的苦鹹味道,遵照孫宇福的指點方向,順著大路一直走了下去。
時間又過了一個多小時,胡明一還沒見到村莊和小漁村,又渴又餓的坐在路邊橫躺的一枯木上,休息一會兒。
由於時間緊急,他什麼食品,飲水都沒來的急買,遠望著荒無人煙的鹽鹼地,只能好回想一下歷史上的事,消除肚子中的飢渴:
津城的塘沽也是一個軍事要塞,在明代就修建了大沽炮臺,以抵禦外來侵略。
當年,英法八國聯軍集結了兩萬人就從塘沽登陸,炸燬了大沽炮臺,攻佔天津,打進了京城。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賣國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地的社會。
他正走神兒,忽聽身後有馬蹄子響,仔細一看,遠處一輛馬車向朝這邊駛來。
趕車的是的一位紅光滿面的老漢。
胡明一趕來到了土路中央。
大馬車停住了,老漢打量著胡明一沒說話。
他趕忙向老漢施禮:
“大爺,我去北塘搭一段車行嘛,我給車錢”
老漢聽了他的請求笑了笑:
“小夥子,看你的打扮是城裡人吧,怎麼走到了這裡迷路了,到北塘一帶還有二,三十多里路了,我這也是空車,什麼錢不錢的上來吧”
胡明一高興的雙手握拳,再向老漢致謝:
“太謝謝您了”
他敏捷的上了馬車,老漢一聲吆喝,馬車的啟程了。
從此,胡明一離開了生死博鬥的戰場,奔上了長達多年的隱姓埋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