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球場。
今天才剛打完半決賽,但晚上莊宇還是來到了老球場,完成自己每天的加練任務。
只要不是下雨,他從不間斷。
莊宇拿出籃球,開始進行訓練。
“今天的訓練得調整一下。”
他打算對訓練計劃做一些調整。
今天的比賽有意外收穫,那就是他發現自己和肖青楊居然有著奇妙的默契,明明認識時間不長,之前甚至彼此排斥,相互不對付,沒有刻意的想過要去和對方配合。
可今天第一次有意識的相互配合,卻是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他也說不清這是為什麼。
或許是兩人對比賽的閱讀不謀而合,又或是天才之間總能想到一塊兒去......
總之這是一件好事,且他覺得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和提升,讓這種默在賽場上變得更有殺傷力。
“平時都是我給別人喂球,所有我訓練跑位更多的也是為了擺脫防守拿球,然後再進行進攻。”莊宇摩挲著籃球,自語道:“但如果有人能給我喂球,我只需要把球投進,似乎也不錯。”
“這樣的話,我就需要提升無球能力了。”
所謂的“無球能力”,也就是在不掌控球權,儘量少運球的情況下,透過自己的跑動,以及隊友的掩護等手段擺脫防守,然後接隊友的傳球,並迅速的完成投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NBA有很多球員習慣拿到球,然後持球面對防守人做動作,或是突破,或是跳投......
比如阿倫-艾弗森,科比-布萊恩特等頂級得分後衛,都是習慣打“有球進攻”,因為他們支配球的能力極強。
還有一些球員支配球能力弱些,球在手上時間太長反倒不是好事,容易失誤,或者延誤戰機,讓球隊的進攻陷入停滯。
這類球員就需要打“無球”,比如NBA三分神射手JJ-雷迪克,他擅長的是投三分,而突破、傳球這些要弱不少。所以他在場上的任務就是跑出投籃機會,接到隊友的傳球,然後把三分球給投進去。
不需要他去運球,不需要他去突破,不需要他去組織進攻......自然也不需要球在他的手中,也就是“無球”。
之前莊宇作為球隊的進攻發起點,突破犀利、速度驚人、自主得分能力也很強,所以打的是“有球”。球幾乎都在他的手上,然後視場上情況選擇突破還是投籃,傳球還是自己攻。
所以,幾乎都是莊宇給別人傳球,給別人助攻,很少有隊友給他助攻的時候。
即便是有,隊友傳球到莊宇手上他也很少直接出手,而是拿到球之後自己運球,再進行進攻。
而之所以這樣,一是莊宇作為1號位的職責就決定他總是更多的給別人助攻,而不是別人給他助攻;二則是除了他之外,其他人不具備足夠的傳球能力,或是和他缺少足夠的默契,不能在最合適的時機把球給到他手上,也就無法直接出手。
莫凡倒是可以,但莫凡和莊宇位置重合。
一般莊宇上則莫凡下,莫凡上則莊宇下,兩個人基本上不會同時在球場上。
不過如今有了肖青楊,莊宇覺得自己需要提升無球能力,就像今天那樣,讓肖青楊去吸引防守,自己接球就投也不錯。
想到就做。
莊宇先是進行了常規的訓練,然後便是針對“無球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