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道:“就紙上那堆聊齋故事和這有關聯?我怎麼看不透呢,數千張就這四張有黑點麼?”
雅麗說道:“這四張照片雖然拍攝時間不同,但其實是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也不能算是同一天吧,都是夏至,我這麼解釋你能聽懂麼?”
二呆一拍大腿說道:“嗨,我都明白了,就是這是不同四年的夏至,哥,就是同一個日子,但它不是同一個年份,照片裡顯示的就是四年來,在夏至那天不同時段出現的黑點唄。”
我說道:“哦,那前面那傳聞故事就是說的這個黑點?”
雅麗說:“哥那故事你看完了麼?其實那是三個不同的傳說。”
我說道:“我看了,行了二呆,你別研讀了,我給你們說說大概意思吧,咱們也能分析分析。”
我大概複述了一下資料上提及的三個傳說,第一個傳說是這麼說的。
說是有個木匠,在煙臺蓬萊附近排船為生,在六十年代初遇到了一檔子事兒,十分離奇。
當時趕上三年災害剛好轉,他所在的村莊就在蓬萊縣,當時煙臺境內長島、掖縣、蓬萊、黃縣、福山、牟平、海陽等,都有以海洋捕撈為主業的村莊,在當年,造船一般由工匠在當地本土建造,造船的活動稱為“排船”。
造船以木匠為主,兼有鐵匠、粘匠參加,以排船為業的木匠被稱為“海木匠”。排船工序分鋪字、比龍口和上綿梁,這是行話,資料裡不解釋我也知道,就是鋪船底,弄主體龍骨和上桅杆,這幾個階段各有儀式,上綿梁尤其隆重,需親朋來賀,送鞭炮、送一方紅布掛新船上,名為掛紅,賓主共同拜祭新船,船主設酒,要宴請大夥,新船下水,掛“吊子”,就是用紅布做成的豎幅旗,之後放鞭炮慶祝。
而且那時候打魚的海船都是帆船,但這帆又有另一番說道。
帆船之“帆”與翻倒的“翻”同音,漁民忌諱,因稱帆船為風船,稱船帆為篷,稱“升帆”為“掌篷”自有一套春典切口。
船因用途、大小不同,有大風船、風船、榷子、排子等形制,各地木船形體各異,又有各種稱呼,著名的有長島大括簍、改橇,芝罘、牟平一帶的燕兒飛,黃縣桑島的元盤底,各有特色。
船主往往為大風船命名,常見有興順福、福來順什麼的,都是吉利話,取平安順風之意,但這種名號多不為漁民所用,漁民所用的是公認的外號。
民間給船起的外號可就幹奇百怪了,如大花鞋、小瓢、胡湯餅子、鮁魚尾巴、氈帽等等,多是以形狀取名,其中包含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質樸的情感。
這海木匠在當地挺有名,因為姓譚人們都叫他譚巧手,他有個兩個堂兄弟,一個是當地有名的“聽叫”,一個是最好的“漁眼”,這又是其他兩種身懷絕技的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