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果然名不虛傳,加上譚巧手老爺子的清蒸烹飪,保留了完美食材的原汁原味,其實我們吃的這頓所謂家常菜,可能比那頓八仙宴還要貴,一條二斤往上的野生大黃魚,市場價格在六七百元往上。
美味便是美味,但我的興趣全不在這,我著急想聽關於譚家家族詛咒的事情,對於他們如何稱讚這魚鮮並沒有太在意。
酒喝的我們帶來的茅臺,說實話,自打我開始下海乾買賣,屢次探險遊歷,這是最舒服的一次,吃得好喝的好,還有當地大老闆作陪,酒足飯飽,一樣的撤桌換茶,劉勝利一直跟著忙乎,且人家譚萬里一點架子也不端著,跟著劉勝利一齊刷碗擦桌。
大夥圍坐老船木桌前,譚萬里親自給泡茶斟水,他說道:“這是咱自家的海帶茶,海帶古稱昆布,老百姓稱為長壽菜營養價值就不說了,藥用也不錯,這裡有杏林高手,我班門弄斧了,說是能治療高血壓,效果不錯。”
藍玉兒喝了口茶水,說道:“挺新鮮,海帶能快速恢復血壓正常,降低血脂粘稠度,控制血糖,對長期熬夜、飲酒、飲食無規律、作息時間無規律人有幫助,弟弟,你看你應該多喝點,固本培元,對你那倆小姑娘都好。”
雲燕俏皮的說道:“對,哥,多喝點,趕緊把裡面海帶片也吃了。”
雅麗笑道:“齊大小姐就是不一樣,帶著不要臉的勁兒,我記著去年在神農架你好像有個男朋友,看見五哥就給人家甩了?”
雲燕說道:“那是我的事,不是雅麗姐您該管的。”
二呆知道形勢不對,趕緊插話道:“我就知道原來全國推廣,說這玩意含碘量高,能治療大脖子病,我最近就覺著脖子有點大,這海帶湯也要多喝點。”
雅麗說道:“那是你吃的多了,要發福,你看你,原來一身腱子肉,現在肚子都出來了。”
我說道:“行了,咱是來辦事的,不是拉家帶口來旅遊,不管怎麼探查,出海的話一定要有人留守,到時候選了誰可別跟我抱怨啊。”
這句話讓他們都閉了嘴,我抿了一口甘洌鮮美的海帶茶,問譚巧手道:“老爺子,您給說說吧,咱這家裡的怎麼回事,怎麼就五十多歲人就不成了?您又為何安然無恙?”
譚巧手說道:“這事發生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左右,是我爺爺輩的事情,說來話長,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喝著茶水,聽了一段他祖父離奇的境遇,竟然還跟我門中老祖,濟世天尊謝老道有關係。
譚巧手的祖父譚平亮在湖北討營生,趕上漢陽鐵廠創立,正在做基礎建設,當時正值盛夏,鐵廠剛剛施工,都是滔沙子搬運的重活能舒服的了麼?譚亮平乾的很辛苦,但待遇在當時不錯,家裡還有老母孩童,全憑著他養家,也只能堅持。
就這麼幹了有倆月,好歹熬到了秋涼,譚平亮是個老實人,在工地受了排擠,被人誣陷拿場地的貨物私賣,在當時這可是重罪,好在沒有證據,但工作是保不住了,被轟回了家,沒了營生只能逃難,逃難麼,當時有兩個選擇,下南洋和闖關東,他們家選擇了奔關外闖一闖,就是這個決定,影響了他們家族的命運。
那時候闖關東都是一大家子一塊走,譚亮平聯絡了幾個本家兄弟,大夥都覺著時局動盪應該闖一闖換個地方,全家二十幾口人便一同上路。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所以當時不管是黃河氾濫遭災的中原百姓,還是混不下去的下苦人都想奔著關外闖一闖。
當時湖北還沒鬧水災,要等幾年遭了災,鄂省會給災民路費,雖然最後沒成,但大批難民得以得到免費的太古輪船公司船票,到達營口轉奉天,當時的東三省對於前來耕種的難民很歡迎。
雖然沒趕上免費船票,可這時節從南方往北的人不多,路上還算順利,坐船順長江而下,之後北上,好巧不巧,在膠東半島停靠的時候譚平亮老母病重,拉家帶口的再無法行進,全族就在煙臺下了船。
那年月萊陽縣和文登縣有水師,煙臺也開埠貿易通商,是個挺熱鬧的所在,洋人挺多,譚平亮在湖北做工有些積蓄,可安家是不夠,當家各房弟兄互相商量,買了幾條漁船打魚度日,連帶給老母看病。
天可見憐,他家運氣不錯,幾次出海都趕上了大魚群,得了一筆橫財,換了漁船,還跑出了一些船務的門道,在當地村子也算紮下了根,老母痊癒身體康健。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初,十幾年過去,他們家在這裡儼然成了大族,子侄包括兒子都已成人,本門長子已經二十幾歲,譚巧手的父親是次子當時也年近十七,譚平亮給取了媳婦,也置辦了漁船。
因為同為移民,拜得當地宋氏提攜,人家家裡有朝廷名將,也是元末從江西遷移而至,對譚家頗為照顧,所以他們家的船隊更是如魚得水,譚平亮成了家主,讓子嗣們遍訪民間良師高友,習得絕技傳家,更加如虎添翼。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沒人能想到譚家逃難而來,反而成了當地大戶,身為家主的譚平亮一時間風頭無量。
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老母耄耋之年並未,時日無多,其實那年月能活到這歲數已經鳳毛麟角,可譚平亮勢力大了,心氣也就高,聽江湖術士之言,讓他舉家搬至長島以北的砣磯島,老孃得了海氣,還能有三年的壽數。
他是個大孝子,不然也不會因為當年母親得病,勸動全族在膠東下船安家,但現下各房都有了產業搬遷不便,他便帶著本房老幼二十四人,八條大船,來到了這裡,當時譚巧手和耳聰目明的父親當然也跟隨著在這小島紮下了根,那個術士被其奉若上賓,一併帶來當門客,好生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