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代理人

第76章 新學說的魅力

放暑假那天,孩子們揹著新做的書包,個個喜氣洋洋。張長生站在門口,看著他們像小鳥一樣散開,心裡清楚,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匿名小報的攻擊變本加厲,甚至編造出“新學孩童半夜磨牙,是被妖術附身”的鬼話。

【需不需要本天道出手,劈幾道雷警告一下?】玄天摩拳擦掌。

【不必。】張長生搖頭,【讓他們鬧。】

蒼天突然道:【檢測到城西三坊信仰之力波動異常,呈上升趨勢。來源:入學孩童家庭。】

張長生了然:【這就是最好的回應。】

果然,暑假剛過半月,變化悄然發生。城西豆腐坊的王掌櫃突然帶著狗蛋衝進學堂,“撲通”一聲跪下:“張監事!您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啊!”

原來,狗蛋用學的算術幫爹算清了賬目,發現被糧商多收了兩成糧錢;又用蘇眉教的推拿手法,幫娘緩解了多年的腰疼;甚至用王顯教的槓桿原理,做了個簡易吊車,省了搬運豆腐的力氣。

訊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開。

“我家柱子用物理課學的道理,修好了漏雨的屋頂!”

“我家丫蛋認出了毒蘑菇,救了全家的命!”

“我家小三用化學課的法子,把粗鹽提純了,能賣好價錢!”

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辯解都有力。《大乾日報》連續刊發《新學實事》專欄,將這些案例登得密密麻麻,連配圖都是孩子們幹活的模樣。之前流傳的匿名小報徹底沒人信了,反而成了笑柄。

那些之前罵罵咧咧的鄉紳,現在擠破頭想把孩子送進來,甚至有人開始在城西三坊買地建房,只為拿到“學區房”的資格——這詞還是從《大乾日報》的讀者來信裡扒出來的,編輯特意加了註釋:“張監事言,此為‘就近入學之附帶效應’。”

【信仰之力暴漲!】玄天驚呼,【比鬥法大會那會兒還猛!小長生,你這是要靠教書成聖啊!】

【檢測到萬民願力匯聚,天道大盤出現微幅修復。】蒼天的聲音帶著一絲資料波動,【修復率0.01%,雖微末,卻為首次正向增長。】

張長生心中微動,這意味著新學不僅改變民生,竟真能觸及天道根基。他望向操場,孩子們正在上體育課,俞懷正教他們如何用木棍製作簡易擔架,動作雖生澀,卻透著一股認真勁兒。

【看來教凡人做點實事,比整天跟佛子鬥法有用多了。】玄天打了個哈欠,語氣裡帶著得意,【早說過嘛,治大國如烹小鮮,得先讓鍋碗瓢盆齊全了才行。】

青天沉聲道:【民生乃天道之基,百姓安則天道穩。宿主此舉,是在補大乾的‘器’,器立則道生。】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塵土飛揚中,一隊禁軍簇擁著太監前來,明黃的聖旨卷軸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張監事接旨——”太監尖細的嗓音劃破學堂的寧靜,張長生連忙率眾人跪迎。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文道院監事張長生,首創新學,教民實用之術,解百姓燃眉之困,實乃利國利民之舉。現特賞黃金百兩、錦緞千匹,準其擴招學堂至十所,賜‘教化天下’金匾一塊。清婉公主協理有功,賞東珠一串;曹錦、王顯等授課勤勉,各升一級。欽此!”

“臣等謝陛下隆恩!”

接過聖旨,張長生看著那“教化天下”的金匾,忽然想起剛穿越時,自己還在為一碗飯發愁,如今竟能影響一國教化,不禁唏噓。

訊息傳開,城西三坊徹底沸騰。之前對新學冷嘲熱諷的鄉紳們,此刻擠破了學堂的門檻。有個姓劉的鹽商,硬是花五十兩銀子買下了學堂隔壁的破廟,連夜拆了重建,聲稱“要讓犬子聞著墨香讀書”。

“這便是宿主說的‘學區房’?”清婉看著劉府大興土木的樣子,忍俊不禁,“不過半月,這三坊的房價竟漲了三倍。”

張長生失笑:“隨他們去吧。房價再高,學堂的門只對合格的孩子敞開。”他轉頭對曹錦道,“擴招的十所學堂,選址定了嗎?”

曹錦遞上地圖:“已選好五處,多在工坊密集的區域,方便工匠子弟入學。只是師資不足,需從文道院再挑些弟子培訓。”

“我去跟老院首說。”張長生點頭,忽然想起一事,“讓王顯多帶些徒弟,他的物理課最缺人手。”

此時的王顯正在實驗室裡忙碌,他用張長生兌換的玻璃管做了個簡易蒸餾裝置,旁邊圍著幾個剛招來的學徒,個個眼睛發亮。“看好了,”他指著冷凝管滴落的清水,“這便是將海水變淡水的法子,學好了,北境戍邊的將士就不愁沒水喝。”

學徒們嘖嘖稱奇,其中一個曾是鐵匠鋪的幫工,忍不住問:“先生,這法子能造酒不?”

王顯笑罵:“學好了正經本事,還怕沒酒喝?”

這一幕被前來視察的張長生看在眼裡,嘴角不自覺揚起。識海中,玄天咋咋呼呼道:“你看你看,連學徒都想著學以致用,這新學可比那些只會之乎者也的書院靠譜多了!”

青天沉聲道:“據各地信仰之力反饋,已有七州百姓自發籌建‘仿新學堂’,雖簡陋,卻可見民心所向。”

蒼天道:“天道大盤修復率升至0.03%,信仰之力轉化效率提升17%。建議宿主加快師資培訓,擴大覆蓋範圍。”

張長生點頭,轉身走向正在整理教材的曹錦。曹錦面前堆著一摞新編寫的課本,封面上印著“二年級算術”“物理入門”,旁邊還放著一份師資名錄,密密麻麻記著百餘人的名字——都是文道院自願前來培訓的弟子。

“這些弟子資質不錯,”曹錦指著名錄,“最快的三個月就能獨立授課。只是教材不夠,印刷坊日夜趕工也跟不上。”

“我讓《大乾日報》的刊印坊分一半產能過來,”張長生道,“另外,讓清婉牽頭,把算術課的習題彙編成《日用算經》,刊印後發往各州,讓百姓也能自學。”

清婉恰好走來,聞言笑道:“正有此意。昨日陛下還問,能不能把新學的算術納入科舉策論,考些民生實務。”

張長生一怔,隨即瞭然。永定帝這是要用科舉風向,推動新學普及。“告訴陛下,臣已讓劉編撰在歷史課里加入‘策論案例’,教孩子們分析賦稅、水利的利弊,將來考科舉也用得上。”

訊息傳到宮中,永定帝龍顏大悅,當即下旨:“自明年春闈起,策論增設‘實務題’,考算術、工程、農桑之策,由文道院新學館主考。”

旨意一下,朝野震動。那些原本觀望的世家大族,連夜派人送來拜師帖,求著讓子弟進新學館。張長生卻只淡淡吩咐:“按規矩考,合格便收,不合格者,哪怕是親王世子也不例外。”

這年冬月初,十所新學堂同時落成。開學典禮那日,永定帝親往主禮,看著孩子們排隊走進學堂,忽然對張長生道:“當年你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朕還不以為然,如今看來,你這‘新學’,便是最好的‘火候’。”

張長生躬身:“陛下聖明,臣不過是添柴罷了。”

禮畢,永定帝握著他的手登上城樓,遙望城西三坊。那裡的新學堂已連成一片,朗朗書聲順著風飄來,夾雜著孩子們的笑鬧。遠處,工坊的煙囪冒著白煙,貨商的馬車絡繹不絕,一派生機勃勃。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