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地圖,拿起了書案上的作戰沙盤,林成嶺將第一根旗杆插在了東側的位置上面:
南府宰相耶律沙於高梁河同宋軍展開廝殺,不敵而逃。趙光義為了提升士氣,親自上場,指揮力不從心、頗為疲憊的宋兵全力追擊,大宋兵力開始分散;
東側旗杆倒在了沙盤上……
接著,林成嶺將第二根旗杆插在了沙盤的西側:
特里兗耶律休哥下令眾將士,在深夜時,每人雙手皆拿火把,兵分三路南下猛撲宋軍。紮營在寶光寺周圍的宋軍,看著人多馬更多的遼軍,軍心動搖,心生畏懼;
之後,林成嶺將第三根旗杆繼續地挪到了沙盤西側:
盤踞在宋軍南側隱忍不發且沉寂多時的耶律斜軫,突然南上,朝著宋軍發起了猛攻之勢,與此時的耶律休哥形成了南北包夾之勢,前有狼攻後有虎撲的宋軍,騎虎難下;
最後,林成嶺將第四根旗杆插在了沙盤的南側,並將東側摔倒的旗杆扶了起來:
此刻幽州城內的耶律學古,大開城門,率領眾將士殺了出來。而最開始佯退誘敵的耶律沙又耍了個回馬槍,從東側猛攻了過來。
宋軍北上是幽薊十六州的大遼腹地,南下後退,則被三方位遼軍圍堵,等於是被困在了四四方方的銅牆鐵壁之中,沒有退路!
趙光義的親征指揮,犯了最嚴重的軍事大忌——沒有給宋軍……留!生!門!
……
好在困獸猶鬥,窮寇勿遏。奮起反殺的宋兵們,頂住了遼軍的攻擊!
楊延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一敵三。
然而好景不長,本就快要被撕開的口子——耶律休哥,亦是困獸,朝著那繡有五爪金龍的“騷包”華蓋,衝了過去。身後的遼兵士氣大振,一隊騎兵亦跟著主將特里兗廝殺了過去。
可以想出“絕戶政策”的趙匡胤顯然是個熟讀兵法的狠人,最起碼勇猛果敢。可是趙光義——大宋的官家,由於害怕,收起華蓋逃跑了……
不戰而逃,軍心倒!本就窮途末路卻超水平常發揮的宋軍,終歸崩潰了……
宋軍連夜南退,在道路上爭相踩踏,死者上萬……
腿中一箭,坐著驢車連夜趕路的趙光義,隔日便逃到了涿州城外。
兩日後逃至金臺屯的趙光義,久等不到仍舊駐守在涿州的宋軍,使人往探。趙匡胤次子趙德昭即將被駐軍策立為新帝。
趙光義急命崔翰往撫之,眾遂定。於是傳詔命——班師……
史稱趙光義為‘高粱河車神。’
癸未,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於高梁河,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