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是年少時期為保家園拿起三尺長劍和奚國斥候部隊作戰的少年意氣,青年時為求賢名遊歷長安,應唐玄宗之詔在花萼樓表演劍舞,從此名動長安。
後三分之一為裴旻中年時期離開長安前往邊關戍守。
在守衛北平期間,裴旻經常率領非主力部隊橫渡大沙漠,甚至曾獨自一人一馬陷於重重包圍之中,卻能揮動轆轤衝散眾多敵軍,驅趕駱駝橫掃戰場,威名大振,令北狄振動、東胡畏懼。
蒙虎不愧是寫小說出身,劇情處理的恰到好處,爽點和高潮是一個接一個,跟一篇完整熱門小說差的就只是篇幅了。
劇情和爽點好是好,但是弊端也是存在的。
那就是預算問題。
蘇君本專業的功底很深厚,對成本更是非常敏感,即使按照最保守的規模拍,投資也要上億了。
要是精益求精的話,肯定得過兩億,甚至更多,完全不是當前工作室能夠負擔的,過一年到兩年還差不多。
如果硬要上馬立項的話,蘇君出手一部分資產也能保證成本,但是會對未來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大唐劍聖:裴旻》是蘇君第一部原創電影,也會是第一部大製作電影,蘇君不允許讓它留有任何的瑕疵,從道具、美術、演員,到導演和製片方,蘇君都要做到盡善盡美。
想要把這些方面都做好,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不是一個小數目,都需要從長計議。
將近六萬字故事蘇君看了不下三遍,又看完一遍的蘇君把電腦合上,看著攝影棚裡面人來人往的場景,突然有點莫名的嘆氣。
要是自己手裡有個大導演,那種只要有新作品就能獲得大筆投資的導演,蘇君現在就敢立項。
這些日子除了忙正事就是跟劉亦妃出去吃吃飯、唱唱歌,順便幫她看看劇本。
和張藝謀的牌局也沒停下過,有時候一週一次,有時候二週或者三週一次,成員除了蘇君和張藝謀外,其他人不固定。
蘇君這邊夏銘、陸陽、郭凡幾人輪番上場,連劉亦妃都被拉過來頂了兩次。
他們只是單純的打牌,蘇君很有分寸感,私人交情歸私人交情,他們之間的層次差別太大,聊合作、聊正經事現在都不是最合適的時機。
等到蘇君羽翼豐滿時,第一步就是簽下張藝謀,然後立刻上馬《大唐劍聖:裴旻》,嘗試一下不抄作業能走多遠。
當然也不是不抄作業,好專案送上門來不拿下肯定不行,只不過不能一直抄作業,人總應該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