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維亞山區南部,尖銳的破空聲驟然劃破天際。
就見一架偵察機塗著布里塔尼亞皇家空軍標識的“蚊式”偵察機從雲層中俯衝而下。
飛行員透過座艙玻璃清晰地看到下方的景象。
蜿蜒的山間公路上,數以萬計的平民正與機械馱馬組成遷徙隊伍緩慢前行,宛如一條金屬與血肉交織的長龍。
飛行員立即按下操縱桿上的快門按鈕,機載相機發出清脆的咔嚓聲,將這幅畫面永久定格。
完成偵察任務後拉起操縱桿一個迴旋便開始返航。
而就在距離他頭頂兩千米的厚重雲層中,獨立航空師的三艘鋼鐵巨獸正以戰鬥陣型全速飛行,偵察機的一舉一動都清晰可見。
女王之劍號的指揮大廳中,一名參謀立即向艦長彙報道:“指揮員,確認是布里塔尼亞的蚊式MK-II型高速偵察機。
根據其航程計算,母艇編隊應該就在三百至六百公里範圍內的空域!
而且敵軍的六艘飛艇極有可能維持在15000米左右的中空高度。
這個‘友好’高度層既能保證偵察機有足夠的安全飛行時間執行地面偵察任務,又能為戰鬥機編隊提供必要的作戰半徑。”
艦長聽後頓時露出嗜血的笑容:“布里塔尼亞皇家空軍?
很好!
第一戰就能拿他們的精銳開刀!”
他轉身對著通訊臺厲聲下令道:“全體注意,立即執行獵殺指令——讓這些皇家空軍的少爺們連求救訊號都發不出去!”
緊接著艦長又將一系列命令釋出,整個作戰體系立即高效運轉起來。
兩艘飛鯊級重型戰鬥飛艇迅速爬升至三萬米高空,如同展翅的猛禽般展開扇形搜尋陣型。
數百架蜂鳥戰鬥機整齊排列在彈射軌道上,飛行員們已經繫好安全帶,隨時準備出擊。
女王之劍號的巨型火控雷達無聲地旋轉著,全頻段掃描著高度兩萬米之下,方圓兩百公里的空域。
整個獨立航空師保持著絕對的無線電靜默,就像一群潛伏在雲層中的掠食者,等待著給予獵物致命一擊的最佳時機。
在這個世界的飛艇空戰中,雷達不能說是聊勝於無吧,但也只能說毫無作用。
得益於這個世界獨特的蒸汽核心黑科技,現代飛艇能夠攀升至三萬至四萬米的極限高度進行作戰。
但這個高度的惡劣空域環境,完全超出了常規雷達的探測極限。
目前各國軍隊主流的真空管電子雷達技術,其地面最大垂直探測高度僅能達到18000米。
即便是亞美利加聯邦最新研發的電晶體雷達系統——這項剛剛觸及冷戰邊緣的技術突破——從地面向空中的垂直有效探測範圍也不過25000米。
這種技術侷限直接影響了整個空戰形態,讓“高打低,打傻逼”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
飛艇在常規巡航狀態下,通常會將飛行高度控制在20000米以下。
這個高度區間的大氣密度能夠為螺旋槳提供足夠的推進效率,確保飛艇維持最佳航速。
一旦超過這個臨界高度,隨著大氣愈發稀薄,螺旋槳的推進效率會急劇下降,導致最大航速降低。
然而在準備接敵作戰時,通常都會保持三萬到四萬米的高度進行“隱蔽”,
這個高度層能有效規避敵方雷達探測,形成“高打低,打傻逼”的絕對戰術優勢。
而這又影響到了螺旋槳飛機作戰的方式。
在30000-40000米的極高空域,稀薄的大氣使螺旋槳效率驟減。
低溫低氧環境嚴重限制發動機功率,飛行員在彈射出擊後往往僅有10分鐘的安全作戰視窗。
這種獨特的空戰形態,迫使戰鬥機飛行員必須在出擊前就精確計算好攻擊航線。
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一波流”式的火力投送後迅速返航。
若要展開真正的空中格鬥,交戰雙方的戰機必須快速將高度降至10000米以下,才能獲得足夠的機動時間。
此刻,女王之劍號雖然開啟了最先進的巨型電晶體火控雷達,但在三萬米的高空作戰高度,其有效水平探測半徑也不過區區50公里。
這個距離在現代空戰中幾乎等同於“近在咫尺”,但向上探測的能力卻隨著高度增加而急劇衰減。
每提升一百米高度,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就會以指數級下降,最終在三萬七千米的高度幾乎失去探測能力。
但如果向下探測的話,情況則截然不同,雷達效能幾乎不會隨高度降低而衰減。
從三萬米高空俯視大地時,女王之劍號的雷達波束可以不受阻礙地覆蓋更廣闊的區域,兩萬米高度的空域有效探測半徑可達200公里以上。
就算升高至四萬米高空,對地探測半徑依然能保持在150公里左右。
這正是高空飛艇作戰的最大優勢所在。
當敵方地面雷達還在艱難地嘗試捕捉高空目標時,飛艇的火控系統早已將地面的一切動向盡收眼底。
不過在當前臨時聯合政府與亞美利加聯邦的空軍序列中。
也就只有女王之劍號,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安裝了一套作為“技術驗證型號”的電晶體火控雷達系統。
這套系統代表著最前沿的軍事科技突破,其研發成本之高足以建造三艘飛鯊級重型戰鬥飛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作戰單位仍在沿用老舊的真空管火控雷達。
這些笨重的裝置不僅能耗驚人,在極高空域的效能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畢竟電晶體技術突破也就才五年時間。
而亞美利加聯邦軍隊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啟動全軍換裝計劃,已經創造了軍事裝備更新史上的奇蹟。
若非電晶體技術在效能指標和長期使用成本上都形成對真空管的碾壓性優勢——探測距離提升150%,能耗降低70%,維護成本縮減80%。
以國會一貫錙銖必較的作風,是絕不可能批准如此大規模的裝備更新提案的。
電晶體技術革命帶來的效能飛躍,讓即便是國會最保守的議員都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
雖然他們仍不願承認真空管技術已經走到盡頭,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