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平漂流記

第14章 朝代更替之際

民國的北平,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地方。與那些最先開放的城市一樣,這裡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普通百姓對變化的感知,往往來自於街頭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他們的存在彷彿在提醒著這個古老城市的劇變。

曾經依靠朝廷俸祿生活的旗人,如今已因生計所迫,紛紛離開了北平。即便是那些有編制的旗人,也因斷了生計而哀嘆洋人的強大與命運的不濟。

知識分子中,有些人受到“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啟發,選擇遠赴海外留學。隨著新學的興起,他們的打扮和做派變得既不完全西化,也不全然傳統,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洋不洋,中不中”的風格。

走在北平的街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有依然留著長辮的旗人,也有剪了辮子卻披頭散髮的普通百姓,還有那些早已剃了短髮、如今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新派人士。

皮鞋、腳踏車、香水、文明杖等洋貨開始在商鋪中售賣,西洋鍾成了有錢人家的標配,懷錶則成了炫耀財富的象徵。

曾經的四九城,道路多是黃土夯實的土路,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要在路上灑水,以防塵土飛揚。

如今,有錢的王公貝勒和商賈們在自己的衚衕裡鋪上了青石板,再也不用擔心雨天泥濘的尷尬。

洋人也對這樣的道路感到不滿,於是在他們經常出入的幾條路上進行了鋪設。轎子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富貴人家繼續乘坐馬車,而學者、醫生等有地位有資產的人則開始選擇人力車。

於是,在北平的街頭,你可以看到披著長髮、穿著傳統服飾的旗人坐在人力車上;也可以看到穿著長衫、留著短髮的學者匆匆攔下人力車趕路;甚至還有洋人手持文明杖、身著禮服,坐上人力車。而一些學生則騎著腳踏車,靈活地穿梭在衚衕之間。

北平,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新舊交織中悄然改變。賺到錢的陸嘉衍豪擲五千大洋,幾乎掏空了家底,在早先買下的大沽地皮上建造了三間宅子。

如今,工程正式動工,他提出了自己的構想,並請學校的美術老師繪製了平面圖。設計包括兩個三進的四合院,在大沽置下的地皮上勾勒出一片新天地——兩座青磚灰瓦的三進四合院傍著一棟紅磚尖頂的西洋小樓,樓前還圈著片精巧的西式花園。

民國時期的商人,遠比後世更有原則。他們收了錢便踏踏實實做事,尤其是那些有身份的商人,格外愛惜自己的聲譽,生怕別人說出一句不好。

陸嘉衍明白這一點,他備足了錢款,但後世的謹慎,還是讓他選擇按照工程進度分批支付。他時常抽空前往大沽檢視進度,親自結算工錢。

這座宅子,不僅是陸嘉衍對未來的投資,更是他財富猛增的伏筆。泥瓦匠們挑著扁擔穿梭,擔子裡青磚與紅磚混在一處。四合院比較傳統,可以賣給避難的富貴老人。而西洋小樓則象徵著時代的變遷。適合厭倦鬥爭年輕新潮的人士居住。

造房子的預算最初只是一個數字,工程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花園裡的太湖石假山、簷角蹲著的石獸、漢白玉雕的西式天使、景泰藍的蓮花燈盞,這些使預算也在不斷攀升。幸好,陸嘉衍的生意越做越大,資金充裕,完全能夠應對這些額外的開支。

市面上,像他這樣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那些曾經顯赫的貴族如今已漸漸沒落,身邊人開始嘗試類似的營生。不過,大多數只是小打小鬧,最終因經驗不足而吃了虧,琉璃廠的晨霧裡總裹著三分真假難辨的江湖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