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延和元年,公元433年,單于左都督、鐵弗酋帥劉勃勃殺夏州刺史苟宏,反於巖綠城。
劉勃勃改稱赫連勃勃,自號大夏天王,改巖綠城為統萬城,領兵二十萬南下攻打朔方、金明二郡。
靖邊鎮將毛樂祖阻賊於白于山,不敵賊之眾,為賊所殺,全鎮萬二千兵盡歿。
九月十二,賊眾寇洛川,長安告急.....
~~~
長安長興宮,太極殿東堂。
今年入秋的第一場雨淅瀝不停,隱隱有沉雷聲自城北龍首原方向傳來。
殿閣內一片肅靜,氣氛沉悶得令人喘不過氣。
皇陛御位上,即位一年的天子梁桓沉著臉翻看嶺北傳回來的邸報。
他手邊還有一份校事府傳回的密報,與金陵、浙東地區的叛亂有關。
“劉勃勃和司馬楚之二賊,前後叛亂相距不過一月,要說這裡面沒有勾連,只怕諸卿也不會相信吧?”
梁桓掃視殿閣上肅立的一眾公卿大臣,語氣難掩憤怒。
距離先帝大行不過一年,夏州、揚州等地先後爆發叛亂,且規模十分驚人。
這無疑是給他這位大周新君臉上狠狠一巴掌。
先帝在世威壓萬方,先帝大行不過一年,夏州都督劉勃勃、揚州都督司馬楚之便相繼叛亂。
若是不能及時鎮壓蕩平亂賊,天下人豈不是笑話他這位新君沒有威望服眾?
梁桓個人從不在意這些虛名,先帝從小就教導他重實幹而輕虛名,他始終牢記在心,並且成為行事準則。
他不能容忍的是,在先帝僅僅駕崩一年之際,這些個亂賊就跳出來,意圖顛覆大周社稷。
這不光是打他的臉,更是打先帝的臉。
他當了三十多年太子,如今接棒成為大周第二任皇帝,功業上自然不敢妄想超過先帝,只求延續先帝在世時的繁榮安定。
延和這個年號是他親自敲定,足可見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和施政舉措。
饒是如此,劉勃勃和司馬楚之還是跳將出來,成為反周勢力急先鋒。
“.....靖邊鎮將毛樂祖率領全鎮邊軍抗擊賊軍,因寡不敵眾殉節而死,追授毛樂祖明威將軍,賜爵石城縣男,以其長子襲爵.....”
梁桓先是對此前阻擊鐵弗賊眾的邊軍將士們進行嘉獎封授,其中又以靖邊鎮將毛樂祖最為忠勇。
“劉勃勃枉負先帝恩義,朕本該親自領兵前去征討,奈何太后病重,朕侍疾榻前無暇脫身.....
今朕遣一上將領兵前往嶺北阻敵,諸卿有何良才舉薦,不妨暢所欲言?”
梁桓話音落下,殿閣內一片安靜。
公卿大臣們多數低頭沉默不言。
劉勃勃率賊眾二十萬,據巖綠城而反,聲勢實在浩大。
國朝承平十餘年,追隨先帝鼎定江山的功勳大將們大多凋零,大周軍方頗有青黃不接之象。
在如此兇險的情況下,誰也不敢輕易出頭。
貿然舉薦,若是戰事不順,免不了受牽連。
要知道賊眾已經逼近洛川,整個渭北都處於臨戰狀態。
此去如果不能順利阻敵,長安都會暴露在賊眾兵鋒之下。
梁桓目瞳深處閃過些惱怒和無奈,先帝一朝武功太盛,以至於後期大周境內幾無戰事。
十餘年間,將領們得不到像樣鍛鍊,到了現在真有大戰出現,又一個個畏難不前。
“啟奏陛下,臣保薦二人,定可一舉殲滅賊眾,光復夏州!”尚書左僕射崔浩出聲道。
梁桓一喜,忙道:“不知崔卿舉薦之人是?”
崔浩不緊不慢地拱手道:“岐州刺史、定國公嬴烈,白水太守刁雍!
有此二人領兵出征,可保嶺北無虞!”
梁桓想了想,“定國公嬴烈的確是平叛最佳人選,嬴公年少時跟隨武安公嬴觴征討涼州,暢通河西通道,鎮守西域多年,於國有拓土之功.....
有定國公出徵,朕自然是放心的.....
只是這白水太守刁雍,朕卻瞭解不多,不知此人有何能耐?”
崔浩笑道:“刁雍乃渤海饒安人,先帝天授二十七年武科入仕。其人文武兼備,好學謙和。
太和元年,先帝出巡上黨,刁雍時任上黨都尉,曾與先帝秉燭夜談.....
臣與刁雍有過數面之緣,知其精通兵法韜略,可堪造就!”
梁桓當即詢問中書省幾名舍人,得知先帝的確曾在出巡上黨時召見過刁雍。
能得到先帝單獨召見,足可見這刁雍有不同凡響之處。
“.....朕加嬴烈為平北都督,刁雍為副都督,領兵十萬前往嶺北討賊!”
梁桓倒也果斷,當場定下由嬴烈、刁雍二人掛帥出征。
當年末,南略受挫的赫連勃勃悲憤之下病逝於統萬城,其子赫連昌繼任大夏天王。
赫連昌之弟赫連定爭位失敗,出走盛樂。
延和二年四月,嬴烈、刁雍相繼攻破統萬城、盛樂城,俘獲赫連氏一族六十七人。
朝廷有詔,赫連一族男子盡數誅滅,女子徙河內沒為官奴。
沸騰一時的赫連夏之亂,歷時十個月而平。
定國公嬴烈加冠軍大將軍,拜單于大都護,出鎮盛樂.....
刁雍升任幷州刺史,賜爵龍崗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