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從賣魚開始做大佬

第276章

除夕這天的上午,黎家兄弟在父母的墳前再次相聚。

墳地因為修繕了一部分,還硬化了周圍,小傢伙們不用像一開始那樣在泥地裡面祭拜。

幾個大的也懂事,還能照顧一下小一些的弟弟們。

等他們完事,先把人送了下去,這才開啟家族會議。

今年並沒有增加多少新的產業,只是在舊有的產業上擴大規模,所以弟兄們一整年都不算太忙,各自都有空回家陪陪老婆孩子。

錢方面他就沒有細說了,因為兄弟們都算了一下,不是很明白,各自計算總結起來沒有專業會計根本不行。

也就老九知道個大概,差不多今年賺了6000萬出頭,加上港島那邊的盈利則是過億了。

人員安排方面,除了老七和老九固定了位置,就是老五負責魚拍會,其他兄弟各自輪動管管其他產業就是了。

不管是凍貨公司還是魚檔,都是自家的專屬產業,認的是黎家兄弟的身份,去了誰坐鎮都行。

遊釣船今年也賺了不少,更重要是配合周圍的魚排,整合了廣州周圍的釣魚佬。

漁具廠的漁具已經供不應求了,還把訂單交給其他廠子幫忙加緊生產。

挖人動作也是一直沒停過,明年應該好挖一點,下海潮一旦來臨,下崗潮也就不遠了。

......

新的一年開啟,利劍漁業龐大的三大捕撈船隊再次行動起來。

天河碼頭已經停不下這麼多船了,一部分停在了對岸的凍貨公司碼頭。

各路記者爭相報道,三大船隊一起出發的盛況更是在亞洲區域都引起轟動。

黎大海特意搞了個大型汽艇無人機在空中拍攝下這一壯觀的景象,甚至讓央視記者都來討要拍攝畫面。

發達如島國也沒有這種規模的漁業船隊,更何況其他國家。

基地船一馬當先的迎著潮頭奔向大海,藍白相間的船身在波濤中紋絲不動。

這次是辛總上船充當甲板長,站在甲板上心裡也是激動萬分,等到了八月份,老七也要上船任職。

而半個月後,隨著南海兩大船隊的回港,海鮮價格更是逆勢上漲。

因為今年的近海,沒貨了。

大前年海上輪休制度就已經出來了,但是隻在其他三大海域實行,南海因為某些原因就沒有實施輪休。

這兩年南海的漁業發展很快速,代價就是近海的大魚幾乎絕跡了,也就魚排附近能看到一些。

漁民在經歷過年初的捕撈之後,終於明白好日子要到頭了。

在各地漁業協會的懇請下,黎大海寫文到省裡,建議南海也開始每年休漁三個月。

然後上面也是火速討論一番後,覺得休漁勢在必行,直接沿著中沙切了一條線,以北區域禁漁三個月,以後每年根據魚類洄游時間再安排。

從四月到七月這個時間段裡,因為大量產卵以及洄游的魚類增多,今年從各大水系出海口以內一百公里開始禁魚。

除了釣魚這種單人單鉤方式的捕撈以外,任何網具不得下水,電魚、藥魚行為一旦抓到直接判刑。

此條建議一出,飛速的開始全國推廣,四大海域都開始實行禁魚。

而且黎大海還捐贈了三十條高速汽艇船給本省海警,用於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一部分人說他過河拆橋,自己漁民出身還推動禁漁。

不過真正的老漁民都知道這種決策對漁民只有好處,能長久的捕撈才能活下去。

順帶的,則是開始魚排規劃。

不能捕撈就搞魚排養殖就是,只要別瞎78亂放,根據每個地方的當地航道路線,設立了聚集性的安置點就可以。

到了五月初,澳洲的船隊第一次回港就是兩條大保姆和兩條小保姆攜帶了將近三千噸貨回港,基地船則會一直停在澳洲轉運,甚至過年都不會回來。

這一次直接把利劍漁業在本行業的話語權推到了頂峰,三千噸遠洋貨加上南海兩大船隊,對市場的衝擊力可想而知。

因為黑金鮑和澳龍這些海鮮的本土養殖還沒完成,價格可是很堅挺的,這三千噸貨總價值已經超過2500萬。

聽潮州佬說,他們的合作漁船扔掉的魚比捕撈到的還多。

這麼遠的補給線路,要是什麼雜魚都收就太虧了。

澳洲的獨門貨甚至都送到京城一部分,就連瀋陽那邊都定了不少,用超低溫沿海運送。

滬市那邊更是消費大戶,一些東南亞、澳洲的生猛海鮮在滬市可是暢銷的很,逼的當地幫派都請人來廣州說和。

不過黎大海並沒有給面子,自己又不進入滬市的市場,是當地海鮮酒樓自發購買行為,關他屁事。

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還玩封建的那一套被搞死都正常,腦子壞掉了才想著壟斷海鮮生意。

六月份,大批次金槍魚正式登陸港島,這次直接把港島的海鮮市場都擾亂了。

雖然只是金槍魚一種海鮮,但是海鮮是有著替代性的,原來吃其他刺身的人,遇到更便宜質量更好的金槍魚,自然知道怎麼選擇。

不過這次衝擊是港島本土勢力接受當地漁民的憤怒,上層主動開啟的貿易市場,利劍漁業全程隱藏在身後。

儘管因為種種原因,黎大海也被隱晦的警告了一次,讓他減少交易量,但是港島海鮮價格下降已經是定局了。

公司的股東則是彈冠相慶,利潤太大了,還把廣州的金槍魚價格帶動起來,簡直就是單方面贏麻了。

老黃樂觀的預估了一下,今年的海鮮貿易規模可以超過八億,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七月份,無人機俱樂部旗下的汽艇無人機正式量產。

雖然用途單一,但是配合好了改裝的魚探,大大的增加了捕撈效率。

就是價格貴了些,因為從電池到材料很多都是進口的,電機更是實驗室級別的,成本居高不下,售價達到了十三萬人民幣。

央視預定了一批,用來拍攝紀錄片,港島那邊的導演訂的就比較多了。

黎大海提前送了幾個樣品讓他們試驗過,拍攝效果比吊車好多了,這種硬體投入劇組還是願意花錢的。

七月中旬,澳洲船隊再次送回將近三千噸海鮮,公司決定追加保姆船,因為那邊的海鮮開始運送不過來了。

每一趟的運送量在4000噸左右才合適,全年的捕撈量最少是三萬噸級別,最大化的運送物資才能多賺錢。

山本當即表示,兩國談判已經完成,超低溫採購限制消失,他會幫公司繼續購買裝置的。

雖然談判好了,但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買到超低溫的,門檻在那裡,所以需要山本繼續幫忙。

幾個本地股東也乘勢採購了一批機組,他們各自家裡都有著漁業生意,超低溫更是越多越好。

至於錢,本地股東現在的身價最少都是千萬級別,光是從公司批貨售賣,一個個都賺的盆滿缽滿了。

在九月份,黎家的專屬幼兒園開學,這個幼兒園並不對外開放,只有熟悉的朋友或者領導家裡的小孩才能進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