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從賣魚開始做大佬

第276章

幼兒園裡面各項設施都是安全係數極高的,裝修材料更是昂貴的進口貨,黎家的幾個小崽子也開始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學習體驗。

小傢伙們每餐的伙食標準是十五元,在這個年代已經是極盡奢侈了。

不管是師資還是防護安全問題,黎家直接拉滿,成本更是高的沒譜,不過收費只是320元一個學期。

一些大老闆的秘書或者主任之類的,家裡住在附近的都把適齡兒童送來了。

廣州的幼兒園也有不少,但是條件談不上多好,更像託兒所。

也有幾個專業性比較高的,不過價格嘛,堪比後世了。

九月底,在繼小麗生出一個兒子之後,芷倩居然再次懷孕。

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大家還一頭霧水呢,後來才知道是節育器脫落了,嚇得瑩瑩又去檢查了一下才放心。

露露心裡就更加難過了,人家上了節育器都能懷上,自己怕不是沒這個機緣了?

不過小麗倒是挺開心的,自己終於有了兒子了,笑呵呵的每天扒拉著小人兒玩。

目前深海養殖已經建設了一大半了,還要等剩下的裝置進場才行,所以芷倩這邊也不著急。

而黎大海則是開啟挖人模式,下半年因為去京城開會,順路去兩個海洋大學挖了幾個人。

去年結識的孔育森也終於答應來這邊考研究生了,直接到老劉名下。

作為名牌大學的學生,學習能力肯定是沒的說的,現在呆在小灣村的養殖中心熟悉南方的養殖環境。

黎家的養殖中心算是學歷最高的一個產業了,幾乎清一色大學生,還有好幾個研究生在兼職,配置直接拉滿。

不過養殖研究基地也賺錢的很,每年光是賣魚苗都能賣上千萬,經過禁海之後,大家對養殖都上心了的。

再說現在魚排賺錢也是真的賺錢,小灣村的魚排矩陣每年養殖加釣魚,最少能搞個十幾萬了。

十月份,第一批汽艇無人機開始交付,並且拿到了國內和國際的很多個科技大獎。

同時,很多有拍攝需求的人開始紛紛下單,雖然受眾很小,但是賺錢也是真的。

好萊塢那邊更是訂購了五十架,年底都不一定能趕出來。

這玩意很多東西都是手搓,包括電控主機板,京城挖過來的德國留學生朱建成正在加班加點的研究批次生產問題。

最終拿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去西方國家定製主機板。

黎大海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現在國內的半導體根本做不了這些東西,後續的飛控更加困難。

提前和國外的大廠進行合作,方便後續跟進,就是要分出很大一筆利潤而已。

但是他們出口的價格也是天價,高達七萬美元,將近三十萬人民幣了。

當然,西方國家現在都有錢的很,加上受眾極小以及全球獨一份,大家還算買賬。

時間來到90年,大時代正式拉開帷幕,首先就是物價,開始正式對標二十一世紀初。

漁業公司賺的盆滿缽滿是必然的,甚至還有個別領導想讓公司去港股上市,被黎大海拒絕了。

公司執行狀態良好,盈利能力極強的情況下,上市就是送溫暖。

對於那些想要政績的領導,幾個大股東聯合反對,腦子有病才會在這個時候上市。

而碳纖維廠和北方某個工業大學的材料專業進行合作,正式進行工藝改良。

廠裡自己也改良很多次,差不多到了現在技術的極限,接下來必須要科研投入才能繼續最佳化生產。

而且現在是“臺竿”大批次進入內陸的時期,黎家的漁具市場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必須要在碳纖維上面想辦法才行,不過在高階市場目前還是能佔領一席之地的。

因為89年杭州的某個釣魚比賽慘敗,讓本土的傳統釣竿徹底被臺竿壓了一頭,導致今年的臺竿崛起。

低端方面還好一些,高階市場幾乎被壟斷,其他企業只能依靠本土保護來存活。

同年六月,第一座深海養殖場正式投入使用,龐大的鋼鐵養殖平臺讓外媒都覺得難以置信,對國內的漁業水平評價再次提高。

而養殖中心現在的主要養殖方向還是本土經濟魚類,充當育種和迭代的工作。

金槍魚只是養殖了很少一部分,一方面是魚種難尋,再一個就是摸清了習性之前大規模養殖很有可能虧本。

黎大海馬不停蹄的開始在黃海計劃第二個養殖中心,因為這裡會養殖特殊的冷水經濟魚類,比如三文魚和大黃魚。

這些魚類需要的環境比較苛刻,南海根本不適合,水域溫度太高了。

透過多方合作的方式,黃海的養殖場再次立項。

黎大海作為中國漁業第一人,他的說服力很強的,不管是大學還是銀行,對他有著極大的信任。

九月份,無人機技術再次突破,終於能不用汽艇就能掛載十公斤的重物可控飛行了。

飛行還是很僵硬,不過速度比汽艇無人機快的多了。

但是現有的命令輸入模式根本做不了太精細化的操作,黎大海不得不考慮引入計算機方面的人才。

不過嘛,要等國外的計算機人才回流才行,現在還是太早,就算招過來也沒有,基礎材料學跟不上的。

現有的笨重無人機已經夠用了,黎大海很是滿意,甚至和科大那邊進行合作,進行遙感魚探的研發。

利用人造衛星上的紅外遙感器,根據水溫、水色、水流等引數確定魚群位置,這種技術幾乎是顛覆性的,一經提出,立刻引起兩院的重視。

這不僅是漁業用品,軍用的用途更加廣泛,導致科研小組的名額擴大了。

不過黎大海也不在意,不就是花錢嘛,他有的是錢。

再說,這麼多科研人員一起研究,總有一些意外收穫,國際專利可是很值錢的。

就像無人機俱樂部目前儲存的國際專利,已經收取的專利費就高達上千萬了,聽說老鷹那邊有個公司想談合作,在那邊進行生產,到時候專利費更是金山銀海,因為無人機方面目前的專利壁壘已經形成了。

四年的時間,加上黎大海這個掛逼不停的把後世的東西搬過來用,這四年的積累簡直嚇人,對方公司查專利的時候甚至有些絕望,只能無奈的聯絡他進行合作。

到時候要麼支付天價專利費,要麼直接利潤分成,外匯根本用不完。

在90年的最後兩個月,黎大海和吳醒言以及港島的一眾專業財務人員,攜帶大量外匯進入島國,開始做空日經。

......

四十多歲的黎大海站在小海灣的碼頭,看著無盡的波濤。天氣也是陰沉沉的,海浪起伏著,似乎要衝到岸上。

昨天剛從島國歸來,身子還是疲憊的很。

“錢賺夠了,事業也搞好了,接下來,就交給老七他們,自己也該享受了吧?”

他心裡想著退休事宜,緩緩的走入家中。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