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從賣魚開始做大佬

第260章

七月初,老七跟著大船回港了,水鬼船也輪換了一批船員,不過人休船不休,全年開幹賺錢。

“大哥,老婆。”老七眼睛微微有些溼潤,這次出海又是將近半年,看到大哥和老婆,差點就直接哭了。

“行了,把單子給我,和靜靜去上面休息吧。”他開始揮手趕人。

“不用,先把事情處理好。”老七微微搖頭,重整了一下情緒,示意靜靜去後面等他。

黎大海見狀有些滿意,老七去海上呆一段時間,確實鍛鍊了不少,就拉著他處理事情。

既然準備把董事長位置交給老七,那這次就直接讓他來操作就是。

“先等財務部核查,和我說說斐濟那邊什麼情況?”

“那邊的魚太多了,隨處可見標點,而且很多魚群都是老年群。”老七興奮的說道。

“金槍魚搞了多少?”

“黃鰭和大眼之類的500噸、藍鰭200噸,還都是處理好的那種。”處理好的就是去除內臟和腮,又剪去尾巴的金槍魚。

黃鰭金槍魚再便宜,只要到了100斤規格,價格和石斑魚差不了多少,所以公司不可能放棄黃鰭金槍魚的捕撈。

就是低規格的價格太便宜,南海這邊20-70斤的黃鰭金槍魚為主要捕撈物件,只能做金槍魚罐頭。

“黃鰭金槍魚的均價是多少?”黎大海意外的說道,這次金槍魚捕撈的有點多啊。

“一噸6000塊左右,不過應該會掉價吧?”

“會。”黎大海嘆了口氣。

金槍魚均價是貴,但是頂不住幾家漁業公司捕撈。

現在廣州每個月要出幾千噸的黃鰭金槍魚,神仙魚也頂不住這個數量啊,公司都開始出面低價收貨了,把低規格的黃鰭收回來做罐頭。

哪怕賠本把罐頭賣到內地都可以,不惜代價維持金槍魚的價格。

一旦黃鰭金槍魚價格崩了,公司每年的損失是以千萬計的,還不如把錢拿出來收貨。

“對了大哥,這次水鬼船搞了不少黑金鮑,這些鮑魚在紐西蘭附近氾濫了,搞的好多喔。”

“哈哈,我這邊也到了一批帝王蟹,天南海北的海鮮都快齊了。”

“回頭給我留兩隻,還沒嘗過帝王蟹呢。”

兄弟二人聊了會兒海上的事情,老七開始和財務部一起核查定單。

黎大海樂的清閒,老七這一趟確實長進了不少。

“靜靜,接下來利劍漁業就交給老七了,你多幫幫忙,兩個秘書我是要帶走的。”

“知道的,大哥。”

白靜心裡很是滿意,把老七調出去將近半年,能拿個利劍漁業的董事長身份很可以了。

以前她還是小姑娘的時候,跟著老七純粹就是長得又高又帥,身材還好,現在想想真是撿到寶了。

老七的能力在黎家兄弟裡面都是出眾的,現在更是沉穩了不少,以後在岸上安穩下來之後,還能多陪陪自己和孩子。

另外一邊,老七把核查完的訂單拿好,把送拍的魚劃掉,立刻開始劃分額度。

這一趟先處理的黃鰭金槍魚,給潮州佬和符家多分配了點額度,讓他們帶回各自老家銷售。

廣州本地的黃鰭金槍魚市場已經不能再衝擊了,適量放一批高階貨就行。

阿龍那邊是不能指望,閩南今年開了六家外海漁業公司,目前正在南海捕撈,黃鰭的量不會少的。

接下來就是石斑魚和各種珊瑚魚,黎家的額度暫時是最高的,其次就是第一樓。

雖然程逐鹿的股份低,但是架不住他買了很多人的額度,包括小艾在內,他每次能拿到的貨僅次於黎家。

最後的貝類和殼類海鮮劃分,大家都開始搶了。

現在海螺都值錢,大龍蝦、鮑魚更是搶手的很,活體的就更稀罕了。

好不容易把貨分完,老七擦了擦額頭的汗,他沒有黎大海的威望,稍微艱難了一些。

晚上,第一樓慶功宴,所有股東都在一起高聲慶祝著。

因為藍鰭金槍魚的均價每噸超過兩萬,這一趟的總營收超過千萬,簡直就是大豐收。

黎大海把老黃和林律師、湯總等等公司內的經理拉到老七旁邊坐著,讓他們多親近。

他已經都打過招呼了,老七接任董事長的事他們都支援,所以氣氛好得很。

“山本先生,我們需要更多的運輸船,一條47的船很難滿足船隊的捕撈週期。”老七認真的說道。

“怎麼了?我感覺每一趟都很賺錢啊。”山本不解的問。

“現在的補給週期是45天左右,但是我們三十多天就能把大船裝滿,中間會停擺十天左右,如果加兩條35米的超低溫運輸船跟著一起跑,就能完美銜接。”

老七仔細的把海上的捕撈事宜說了一遍,35米的圍網船,一次捕撈最多可能幾百噸,把雜貨去除也不少的。

雖然一網幾百噸的機會很少,但不是沒有,整體運輸量才一千噸出頭,實在是不夠用。

“把公司在中沙的船隊拿兩條保姆船去東南亞不行嗎?”

“會打亂南海的捕撈節奏,而且那些合作的漁船也不能不管。”

“可以,我知道了,下個月會送四套超低溫過來,你們安排好按照事宜。”

山本沒有說送兩套過來,保姆船去海上等著收貨總比作業漁船等補給船好一些。

不過具體的捕撈事宜由他們本地大股東決定,他不能干預。

“哈哈,山本先生果然爽快。”老七微微一笑,舉起酒杯敬了對方。

在座的人都很高興,再來四套的話,以後一趟的營業額甚至能達到1500萬,去除捕撈成本,利潤大大增長。

對於山本這種隱形的增加捕撈力度的方式,黎大海沒有多說,老七應該也看出來了。

公司的捕撈力度有時候和他們本地股東的魚獲處理速度相關的,因為所有魚獲都是他們本地人負責處理,一旦超出處理能力必然會流入市場。

到時候價格就不是他們說了算了,所以黎大海對捕撈節奏把控的很好,不會隨意擴張的。

現在的35米船越來越貴了,加上輕油,海上收貨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且公司還要負責合作漁船的平價補給,盲目擴張只會死的更快,廣州的市場也容納不下一個年捕撈超過十萬噸的大型漁業公司。

到時候石斑魚價格崩了不說,金槍魚也會崩,連鎖反應就是“穀賤傷農”,起碼省裡的漁民都要深受其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