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
李賢望著王方翼的背影,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最關鍵的問題,王方翼未來問題,無魚符調兵,這是犯忌諱的事情,無論能不能解救薛仁貴麾下大軍,可問題是,王方翼就會留下不守規矩的標籤,這對他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王方翼望著李賢道:“大王還有何吩咐!”
“肅州兵壯不足以解救薛大將軍之危!”
李賢淡淡地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肅州各部雖有千帳,然而,他們面對吐蕃強軍,未必敢戰,此乃生死存亡之際,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
王方翼或許不清楚,可李賢知道歷史,大唐沒少在這方面吃虧,在大非川之戰中,薛仁貴此戰失敗,有郭待封不聽將領,輕敵冒進,離開營壘,被吐蕃全殲郭待封所部。這其實從某些意義上來說,郭待封有過,但並不是根本的原因。
將帥不和,只是一部分原因,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薛仁貴突襲烏海,與郭待封所率領的後軍脫離,本身就給吐蕃留下了可乘之機,特別是郭待封手中事實上,只有一萬餘精銳軍隊,兩三萬名民夫,雖然有三四萬人,戰鬥力並不強。
即使郭待封按照薛仁貴的命令,死守大非嶺大營,那麼吐蕃軍隊就切不斷薛仁貴的糧道嗎?
答案是會,只是麻煩一點而已。
負責突襲大非嶺的是論欽陵的弟弟贊婆,他同樣率領二十萬圖吐蕃軍隊,其中大部分為吐谷渾人,早在龍朔三年(663年),向北擴張的吐蕃族進入河源地區,滅了吐谷渾,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被迫與弘化公主率數千帳遷入涼州。
吐谷渾餘部已經投降了吐蕃,特別是吐谷渾王子坌達延墀松,他以吐蕃贊普外甥身份備受重用,吐蕃依靠著投降的吐谷渾人成立了吐谷渾六千戶,後來升級為吐谷渾上萬部,以及吐谷渾新萬部兩個萬部。
吐蕃有了吐谷渾這個熟悉河湟地區的帶路黨,拿下大非嶺唐軍大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吐蕃軍隊是四五倍於唐軍輜重部隊。
王方翼道:“那大王的意思是……”
李賢認真地道:“本王去涼州,本王是涼州大都督,白旌黃鉞,有便宜行事之權,即使沒有魚符,事急從權,也可以調涼州都督府大軍,支援大非川!”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涼州都督府的統兵規模相當龐大,總兵力達到七萬三千人,戰馬一萬九千四百匹(也有記載為一萬八千八百匹)。
李善道:“即使大王要去涼州調兵,就是不知道薛大將軍能不能堅持到大王調兵歸來!”
“盡人事,聽天命!”
李賢淡淡地道:“本王要向陛下上奏摺,將薛大將軍所遇到的麻煩,以及本王準備前往涼州調兵的事情,一併上奏,這份奏摺,請伯規擬寫!”
“門下領命!”
李善此時激動得想哭,現在李賢終於想起他是一個學士了,用他的所長了。
李善在擬寫奏摺的時候,李賢望著王方翼道:“王司馬!”
“下官在!”
“本王命你,即可起,就地徵調蘭州民夫,務必打造不低於一千輛戰車,在本王從涼州歸來,務必完成!”
“下官遵命!”
很快,李善揮筆寫下奏摺,李賢匆匆掃了一眼,李善洋洋灑灑寫了六七百字,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寫得非常清楚,李賢隨即用簽名,然後用印。
“走軍驛,最快的速度送往長安!”
“遵命!”
李賢想了想道:啟程王即可起程,前往涼州,你持本王令,去找秦州刺史韋待價,告訴他,蘭州馬上進入軍事管制狀態,所有將士立即歸營,封閉蘭州城門,許進不許出,任何胡商不準出城,違令者斬!”
“遵命!”
……
關中長安,違久的大雨瓢潑而下,甘露殿前的石階上,水花四濺。
一道閃電撕裂長空,雷聲滾滾個而過。
大殿外大雨如注,李治站立在丹墀之上,兩隻眼睛死死盯住了跪在地上的中書令,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戴至德,左相姜恪、右相閻立本等大臣。
唐朝不像明清時期,大臣在面見皇帝的時候,不需要跪下,特別是像滿朝宰相,在常朝的時期,宰相們是有座位的。
可眼下不僅是政事堂諸相,朝中文武大臣們都跪在地上,大氣不出。
已經六十一歲高齡的戴至德跪伏在地,雙手顫抖,鬍鬚凌亂,汗水一滴滴滴在金磚之上,大氣都不敢出。
李治冷冰冰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裴行儉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