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母,武則天

第44章 大王方翼有兵

王方翼調任雍王府司馬以後,他已經是局中人了,王方翼作為局中人,他和李賢的關係非常微妙,如果不是武則天的干涉,他現在就算不是封疆大吏,至少也是位列從三品。

可問題是,因為出身的問題,武則天不可能重用他,現在調任雍王府的司馬,在王方翼看來,這是武則天給他的一個臺階。

你若俯首聽命,既往不咎,如果執迷不悟,那就繼續收拾。

當然,這只是王方翼個人的看法,並不一定是武則天的真實用意,他發現這個馬車工坊雖然明顯有著軍事用途,而非一般商用,所以這才向李賢提出自己的看法。

李賢倒沒有繼續對王方翼隱瞞,想扭轉大非川的戰局,光依靠他個人是不行的,李賢可沒有領兵作戰經驗,領兵作戰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在上大學時期,李賢是中國礦大機械工程系的學生會紀檢部部長,在舉辦系元旦晚會時,原本第一負責人學生主席因與其女友發生矛盾,二人發生衝突,學生會主席被其女友用西餐刀捅傷,他臨時頂替上去,組織學生舉辦一場元旦晚會,這讓李賢頭大如鬥,短短半個月的籌備期,他瘦了好幾斤。

組織兩三千人民夫往大非川運輸糧食,這可不是一件單純的運輸任務,還需要打仗,原本李賢是準備硬著頭皮上的,現在有了王方翼這個大唐名將,李賢就放心多了。

李賢望著王方翼笑道:“以王司馬所見,這種四輪偏廂戰車,在戰場上有沒有用?”

“非常有用,這種四輪戰車,簡直就是為我大唐軍隊量身打造!”

王方翼指著戰車的偏廂護甲道:“這種護盾防禦力略有不足,應對普通弓箭尚可,可是遇到吐蕃人的五茹桂射手,應該在護甲之上,蒙上生牛皮,若是沒有生牛皮,那也需要塗刷生漆和葛布,增強防禦力!”

王方翼雖然刺史,這個官職在唐朝即是文官,也是武官,特別是肅州地處西河重鎮,需要指揮武職任務,在到任肅州時,肅州沒有城壕,敵人很容易就攻擊,王方翼於是發動士兵修建城牆,引多樂水環繞城牆,建立烽火臺和加強巡邏守衛。

王方翼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四輪偏廂戰車的不足之處,其實李賢在後世,只是看過偏廂戰車的圖片,作為機械工程系出身,他依靠自己的理解,改進了偏廂戰車的功能,李賢是想既保證運輸能力的情況下,也保證防禦能力。

其實,所謂的多功能,以及所謂的多面手,都是樣樣都行,卻樣樣不精通,在王方翼看來,這種偏廂戰車,主要功能是機動防禦,為了提高機動能力,不需要運輸貨物的能力。

王方翼對這種偏廂戰車,進行了深化改進,首先是為了保證偏廂戰車的重心穩定,採取兩面加裝護盾,這樣一來,偏廂戰車,就變成了四輪半裝甲戰車。

其次是將裝甲車從九尺寬,縮減為五尺寬,因為寬度減少,減少了大量的自重,這樣一來,四輪裝甲車速度可以更快,更加靈活。

同時裝甲車進行了改裝,在根據前輪轉向裝置,在車中心增加一個轉向裝置,每輛馬車上,增設一具八牛弩。

這樣一來,遇到敵人襲擊,每輛四輪裝甲車可以發射三支六尺長的弩箭,這種八牛弩可以射擊六百步,因為這種可以三百六十度轉身的機構,可以讓八牛弩在行進中,朝著任何一方進行射擊。

經過王方翼改進的四輪裝甲車,還有一種在車中增加可升降的雲梯,可以居高觀察遠處敵情,並且充當指揮車,用旗語傳遞軍令。

其實這些戰車並不算是王方翼發明的,在唐朝,軍事科技已經走向世界前列,唐朝軍隊中,擁有大量的特種戰車。

比如說在攻城戰中的雲梯車,與大部分影視劇中士兵抬著雲梯衝鋒不同,唐軍攻城的雲梯車,主梯底架做成六輪推車,主梯固定在底盤上,簡化了梯子架設程式,縮短了梯子架設時間。

爬城時,梯子可以自由上下移動,既節省了人力,又增加了器具的靈活性。兩部唐書均記載唐朝在與高句麗的戰鬥中使用了擲車,《新唐書》記載:“車拋縱隊,巨石飛過三百步,萬物皆崩。”

《通典·兵十三》:“以板為簾,立桔於四輪車上,垂簾逼城垛,迅蟻可附之,箭石不能及,故名為木簾。”

《舊唐書》記載了在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李績使用了撞車。“推撞車,撞其亭,萬物皆墜”。李靖還在他的《衛公兵法》中記錄了其他的攻城工具,比如火箭、火杏、尖頭木驢。

王方翼只是把原本唐軍中擁有的特種戰車與四輪馬車結合在一起,形成更方便,更靈活,更實用的戰車。

當然,王方翼和李賢一樣,只是出主意的人,真正動手改造的人是李文信。李文信其實並不是姓李,他本複姓宇文。

他是隋朝工部尚書、將作大匠宇文愷的重孫,他的祖父宇文儒童,在武德二年,聯合禮部尚書裴仁基、裴行儼等人,圖謀誅殺王世充,復立越王楊侗,事洩被殺,夷滅三族。

李文信的父親宇文福倒是因禍得福,在宇文福時年十二歲,也就是武德元年的時候,因為其母韓氏得罪的宇文儒童的正妻陳氏,宇文福和其母韓氏被陳氏賣給了年邁的匠人李景中為妻。

李景中娶韓氏的時候,已經五十有四,根本就生不出兒子,對宇文福視如己出,宇文福就改名為李福,他跟著李景中學習手藝。與其榆木腦袋的父親李福不同,李文信從小就有天賦,待他成年之後,已經是車船陶冶木瓦漆畫諸術無一不能的全才性大匠,尤擅營造將作。

要說李文信也足夠倒黴,他在將作監幹了十多年,好不容易因功獲得瞭解除賤籍的機會,他就在雲陽縣購買了幾十畝地,成了一個升斗小民,偏偏三年不到的時間,為了給兒子娶媳婦,掏空了家底,還沒有來得及翻身,就遇到了旱災,爺倆都成了流民。

只不過,李賢當時一家只要一個人,李文信就以一石六鬥糧食的價格,把自己賣給了李賢,李文信則成了李賢的僕從。

有本事的人,從來不會抱怨環境,李文信很快在馬車工坊脫穎而出,也進入了李賢視線。

隨著這個馬車工坊變著花樣生產出各種各樣的戰車,原本並不在意的李善意識到問道:“大王,您立下大功了!”

李賢疑惑地道:“立下大功?”

他已經貴為親王,升無可升,要功勞有何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