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現在體會到了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前一刻,他還因為利用這場風,給吐蕃大軍造成了重創,雖然說傷亡不大,可是燒掉了數十上百里的草場,這會給吐蕃軍隊造成嚴重的補給困難。
他還沒有來得及高興,郭待封馬上就給他當頭一棒。
一萬餘大軍,兩萬餘隨軍民夫,一共三四萬人馬,被郭待封扔掉九成以上,只有不到兩千人馬逃進烏海城,可問題是,十數萬大軍的輜重給養全部丟光。
要知道突襲烏海的時候,薛仁貴是輕裝前進,每名士兵僅攜帶三天干糧,若非在河口(今青海瑪多),吐蕃人沒有防備,繳獲牛馬一萬餘頭,否則部隊兩天之內就會斷糧,哪怕擁有這些繳獲的牛羊,也不過多堅持七八天而已。
薛仁貴現在連活颳了郭待封的心都有,只是薛仁貴只是想想而已,他可不敢,郭待封也不是第一次領軍出征,在乾封元年(666年)九月,唐朝第三次大舉興師東征高句麗,郭待封受任積利道行軍總管,歸李勣節制,那個時候郭待封老老實實,不敢妄動。
因為郭待封非常清楚,李勣想要砍他的腦袋,誰也保不住他,他其實也是吃準了薛仁貴不敢對付他。郭待封不僅出身比薛仁貴好,他還有一個國公的爹,早四年前的時候,他雖然與薛仁貴平級,只不過他是積利道行軍總管,偏師統帥,而薛仁貴只是大軍先鋒,比薛仁貴級別還高半級。
薛仁貴望著郭待封以及阿史那道真等將領問道:“現在怎麼辦?”
阿史那道真本來就是突厥降將之後,在部隊裡可沒有那麼多的話語權,所以,他閉口不言。
郭待封:“糧食丟失,唯有以戰養戰,速戰速決!”
阿史那道真心中暗想:“吐蕃人又不是傻子,知道唐軍沒了糧草,又沒有辦法補充,怎麼可能速戰速決?他們肯定會拖延時間……”
沒有商量出什麼結果,薛仁貴只好來到城牆上,遙望著吐蕃大軍,此時的吐蕃大軍為了避免唐軍夜襲,把大營後移三里,距離烏海城足足六七里處。
六七里的距離,唐軍就算想要夜襲,也沒有突然襲擊的機會。
就在薛仁貴一籌莫展之際,城外不遠處數十名唐軍與吐蕃通頰騎兵正在廝殺,薛仁貴還沒有下令,城門卻洞開,一隊唐軍殺出城外,吐蕃通頰騎兵看到唐軍騎兵出城,不再圍殺這股唐軍殘兵敗將。
如果不是吐蕃大軍主動避戰,若是將烏海城團團圍住,郭懷亮麾下三四十騎,根本沒有機會衝進烏海城。
直到郭懷亮與唐軍接應部隊會合,郭懷亮大叫道:“我乃涼州大都督麾下翊麾校尉郭懷亮,求見薛大將軍!”
一刻鐘後,薛仁貴見到了經過層層核實身份的郭懷亮。
“你要見本帥?”
郭懷亮道:“請大將軍……”
薛仁貴揮退左右。
郭懷亮道:“卑職奉我家大王詢問薛大將軍,請大將軍如實相告,郭待封是否擅自出兵,輜重全部丟失?”
郭懷亮其實只看到黑馬河畔的戰場,其他戰場吐蕃軍隊已經在打掃了,他們人數不敢靠近。
薛仁貴點點頭道:“正是如此!”
郭懷亮神色黯然道:“我家大王給薛大將軍一封密信!”
吐蕃大營裡,吐蕃大軍統帥論欽陵望著輿圖良久無語,副將他的弟弟贊婆披著一身盔甲的手中,拿著一把斷掉的橫刀,上面“帳內親軍”四字。
贊婆指著斷刀上的銘文用吐蕃語道:“這是帳內親軍裝備的特製腰刀,經過唐人俘虜供述,這是隸屬於大唐親王的侍衛親衛,這名唐人俘虜是燕王李靈夔帳內府副典軍出身,他擔任了十幾年的侍衛親軍,斷然不會認錯!”
論欽陵的嘴角帶著一分笑意(吐蕃語):“唐帝還真看得起我們吐蕃,不僅把薛仁貴派出來了,還派出了一個親王!”
贊婆笑道:“這說明唐帝對薛仁貴不太放心,萬一薛仁貴造反,唐帝可睡不著覺啊!”
論欽陵面帶憂色地道:“大唐太大,而我們吐蕃太小了,此番大戰,各部精銳盡出;只剩下贊悉若領著一般老弱留守邏些,萬一大唐窺破我軍虛實,自劍南道、嶺南道抄掠我軍後方,中川、會野以及雅州那邊,怕是守不住的,到時候各部人心浮動,後果不堪設想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