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母,武則天

第56章 大唐還是大唐

戴至德的回答斬釘截鐵:“河南,洛陽!洛陽是大唐陪都,經營多年,人心穩固,又有八關之險,水運交通之便……”

李弘打斷道:“吐蕃兵尚未進關中,便要遷都,要是吐蕃大軍兵進潼關,大唐又要遷往何處?”

李弘轉回身,向著御榻上一躬身:“陛下,無論口上說得如何冠冕堂皇,遷都就是逃跑,是要受天下人恥笑的……”

李治緩緩轉頭,看著姜恪道:“姜相如何看?”

姜恪道:“臣不贊成遷都!太子殿下說得對,不論如何文過粉飾,遷都就是逃跑!”

戴至德躬身道:“性命攸關,該逃跑的時候,就一定要逃跑,朝廷的體面固然重要,但大唐的存續更重要,為了一時的體面而陷君父於不測之地,非人臣所為。”

李治望著珠簾之後的武則天道:“皇后,你如何看?”

武則天望著李治道:“陛下,臣有幾個問題不解,想請教戴令公!”

李治擺了擺手:“此間沒有外人,但說無妨!”

武則天道:“戴令公,第一個問題,陛下遷都洛陽,有哪些人隨駕?”

戴至德反應極快道:“朝中文武,關隴世族!”

武則天冷笑道:“若真是關中不保,長安危殆,大唐眼見便要亡國,這個時候,朝中大臣,關隴世族,還有多少人靠得住呢?”

戴至德默然,建議遷都之議,自然是有私心的。其實這也是山東貴族為了徹底打垮關隴貴族集團,可問題是,一旦放棄關中,就會再次形成北周與北齊時期的割據對立局面。

武則天繼續問道:“關中軍力,不在遼東,就在河湟,陛下遷都河東,路途遙遠,一路之上,聖駕的安全由誰護衛?萬一吐蕃派遣偏師,中途劫殺,如之奈何?”

重臣皆啞然。

武則天又問道:“聖駕出巡,茲事體大,更何況隨駕者眾,事先的周全準備必不可少,如今吐蕃有騎兵之兵,遷都,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呢?”

李治望著武則天道:“皇后有何高見?”

武則天道:“臣妾不懂軍事,請問劉卿,以薛仁貴薛大將軍之能,果真擋不住吐蕃大軍嗎?”

劉仁軌感嘆:“若是郭待封嚴守薛仁貴之軍令,堅守大非嶺大營,大營輜重給養不失,此戰勝負尚在五五之數,現在薛仁貴能守住大非嶺十天已是難得了……”

李治突然開口道:“裴行儉現在只怕到了涼州,可他?”

劉仁軌望著李治道:“陛下,您也未免太看得起行裴如約(行儉)了,只怕此刻,如約在涼州毫無作為!”

李治道:“不至於吧?”

劉仁軌道:“雍王殿下先前抵達涼州,接掌涼州兵權,委任楊思敬為涼州大都督府長史,親率八千涼州騎兵,馳援大非川!”

李治苦笑道:“吐蕃此番起傾國之兵來犯,六郎率領八千人馬,又能做得了什麼?更何況,他從未領兵,不懂軍事,他管得住涼州那些個驕兵悍將嗎?”

李弘望著疲憊不堪的李治道:“阿爹,真的要遷都嗎?”

李治回過頭,望著他:“你不甘心?”

李弘低下頭去,他的態度非常明顯,他真不甘心。

別說李弘不甘心,李治何嘗甘心呢?

說實話,李治這幾年真是大意了,高麗李世民沒有打下來,他派兵打下來了,這讓李治非常驕傲,可問題是,高麗降而復叛,在當初任命左監門大將軍高侃、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司平太常伯楊昉三將平定高麗之亂時,他也是有私心的。

薛仁貴在太宗徵高麗時嶄露頭角,又跟著李績降服高麗,在薛仁貴擔任為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率領兩萬大軍鎮守平壤,薛仁貴在擔任安東大都護期間,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

正是因為薛仁貴在高麗威望太高,李治才沒有再用薛仁貴平定高麗之亂,事實上如果李治以薛仁貴平定高麗之亂,高麗之亂恐怕已經平定了,甚至不用打,薛仁貴一露面,高麗人就降了。

因為薛仁貴在高麗的威望實在太高了,而且高麗一百七十六座城,大部分守將都是薛仁貴的舊部。

現在李治非常後悔,一子落錯,全盤皆輸!

武則天出聲道:“陛下,六郎雖然不擅長軍事,未必鎮不住那些驕兵悍將!”

李治道:“皇后為何如此自信?”

武則天道:“因為六郎是陛下的兒子,也是陛下御賜親封的涼州大都督,他手持白旌黃鉞,可撫三軍,鎮六夷,誅逆臣。六郎此去涼州,代表著陛下,只要陛下還坐在長安,無論是關隴貴族,黎庶黔首就不會慌,只要人心還在我李家,大唐,就還是大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