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更熱了,草場被太陽一曬,透出清爽的陽光味道。
草籽是乾巴巴的,曬乾了水分蔫在一旁。
馬兒腳踩在草地上,打了蹄鐵的腳掌可以隔絕些許熱意,但更多的就得靠自己去抗。
溫度上升帶來的壞處也出來了。
太熱的天,空氣裡少水分,賽馬熱的要命,乾草嚼起來也比春天要難嚼許多。
很多馬因此失了胃口,腸胃不好的還要降個大體重嚇嚇馬伕。
到了夏季,氣候更加乾燥,毛皮厚的賽馬更畏酷暑,這段時間難以參賽,更甚者亦有中暑的現象。
但熱歸熱,也不是所有馬都受天熱的影響,不能夠頂著毒辣的陽光繼續奔跑。
這類馬通常具有夏季競賽的優勢,也有人簡稱叫做夏競馬。
同樣熾熱的西部賽區,帶草帽穿著簡便的人並不少見。
這裡居住的居民大多性格豪爽,正如散發著巨大溫度的太陽一般熱情似火。
他們的脾氣也很火爆,更多的是乾脆利落,不喜歡繞些彎彎腸子。
在這樣一片土地上生長的動物,也受到了氣候環境的影響。
比起寒冷,更喜歡高溫天氣,也不太容易中暑。
反之天氣太冷打不起精神,很難跑的快。
西部的人們就喜歡看耐力的對決。
需是騎手全身汗液如雨水流淌,手心膩滑的抓不住韁,墨鏡裡都是細密的汗珠。
馬匹也要喘著粗氣,白汗從鞍具下滲出,再一直滑到後腿上面去。
如此一來,人馬贏得艱難,又給觀眾們帶來了別樣的體驗。
往往一場比賽結束了,賽馬立刻拉去沖涼補充水分,而騎手從馬背上下來,扯開墨鏡就拿過水瓶咚咚咚的喝水。
然後稍稍抵住牆壁,手裡拿著喝光的水瓶哈哈大笑。
熟悉的朋友之間緩過勁,彼此扛著肩膀離開,途中不時講些賽場上鬧出的笑話,爽朗的笑聲感染著周邊路人。
被長途之神所眷顧的西部賽區,兩歲馬還是英短距離的天堂。
各種比賽層出不窮,可選距離範圍之廣,讓挑賽的練馬師都挑不出什麼毛病。
只能不住的嘆氣,說:“好端端的英短賽哎,到三歲比賽怎麼就少了這麼多。”
可大家也說不出什麼個所以然來,大概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吧。
反正他們看得開心就行,又哪管那麼多呢?
奇奇怪怪的西部賽馬,現如今也正以這種奇怪的方式繼續執行下去。
並持續的吸引著喜歡賽馬的人們,在賽場上見證各路長途好手的誕生。
但如此極端的距離跳躍,也引發了許多問題。
原定的兩歲馬們長成,前身大多為練馬師或者馬主等人圖賞金直接塞的英短賽馬。
因此三歲後競賽距離延長不夠,再強的馬過來,參加當地賞金多的長途賽都純屬送菜。
於是西部賽區也成了流轉最頻繁的賽區。
大批進入古典年的賽馬發現更適合跑長途賽,就透過較為低廉的運輸方式送到這邊更改廄舍。
而那些已經在兩歲年證明其優秀短距離、英里賽能力的賽駒,則在三歲上半年早早物色了下家。
等到年齡一到,補貼沒了,就立刻啟程離開,無縫銜接更改練馬師。
雖說也養活了兩個地區間的運輸隊伍,但也令西部地區長期處於尷尬位置。
尤其是三歲年的賽馬,在經典賽上很難同其他地區的賽馬比較。
這邊還留在西部的三歲馬們在長途賽上常有缺陷。
而那些前期為了三冠賽停留本地的賽馬,就算後面能跑長距離,也因為三冠賽的限制只能在當地跑完自己的經典賽程。
為了保護當地的賽事執行,每個賽區基本上都有一個硬性規定。
那就是兩歲年更換地區的賽馬可以參加本地經典賽,三歲年的賽馬只能跑當地廄舍所處位置的三冠賽。
也就是說,經典賽的報名條件限定在參賽廄舍上面,僅限當地選手參賽。
不過要是你不跑三冠賽的話,轉廄舍也行,所以鑽空子的人也很多。
不乏自家賽馬跑完首關和德比後,絲滑轉廄舍參加那邊非三冠賽事的情況。
尤其是西部賽區,鑽空子的人格外多。
白拿的冠軍不要可惜了。
秉承鑽漏洞的職業精神,奧西里斯的賽事規劃就和其他賽馬不同。
先是在這裡合理跑完兩歲競賽,等到三歲年時參加牝馬限定的首關杜鵑花錦標賽。
牝馬首關往往是英里距離,正在奧西里斯的適應性距離範圍內。
不管贏沒贏,跑完杜鵑花之後就換廄舍到英中距離賽居多的南部地區。
後續不參加限定本地的三冠賽事,而是參加三歲馬的英里賽。
因為三歲馬筋骨軟,所以還能適當延長距離,挑選合適的中距離比賽看延長效果如何。
主打一個物盡其用。
三冠賽的參賽時間各地都是差不多的,墓誌銘跑完的第二天,杜鵑花錦標賽就開賽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