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子,你是不是對燕王有些看法。”
朱元璋試探著問道。
經過一系列事情的累積,他現在對李平安非常信任。
說不上是言聽計從,但是李小子的話在自己這裡還是很好使的。
現在聽到這小子似乎對老四有點意見,朱元璋倒是十分好奇。
站在一旁的朱棣目瞪口呆地看著自己老爹和李平安。
經過昨晚和藍玉的徹夜長談,他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方小……李先生在父皇心裡的地位和影響。
朱棣現在十分擔心,萬一李平安和父皇說幾句自己的不是,父皇給自己調整藩地怎麼辦?
北平多好玩啊!
山高皇帝遠,無聊~了還能打打韃子。
要是把自己放在江南腹地就沒這-樂趣了。
“其實不止是對燕王,我對整個大明的宗室和藩王制度都不太滿-意。”
李平安下意識地說道。
大明末期之所以民不聊生,宗室負擔太重就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大原因。
可能是因為自幼孤苦無依吃盡了苦頭,歷朝歷代帝王裡,朱元璋是最重視血脈親情的皇帝。
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舒舒服服過上好日子,不再吃自己吃過的苦,朱元璋可以說是把能考慮的都考慮到了。
不僅在身前就規定好了子女吃喝拉撒的各種規格,甚至為了避免宗室子弟見面之後論序的麻煩,連每個兒子後二十代的名字都想好了。
大家見了面只要互相報一下名字,就能知道你是哪位皇子的第幾世子孫,絕對錯不了。
藩王的分封,更是宗藩制度的重中之重。
按照歷史上朱元璋的設計,除了太子一系外,其他兒子成年後全部讓他們就蕃在外地。
能力強歲數大的就藩在長城一線,替大明抵禦外敵遮蔽異族。
能力弱歲數小的就蕃在雄關大城,替天子鎮守地方拱衛中樞。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後代子嗣繼承爵位的問題上也做了詳細的規定:
除了皇帝,宗室內部的爵位由高到低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八個等級。
每個人的爵位都由嫡長子繼承,餘子降級襲爵。
比如皇帝的嫡長子繼承皇位,餘子封為親王;親王的嫡長子襲爵,餘子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襲爵,餘子封為鎮國將軍。
到了最後一個等級,他的後裔不分嫡庶長幼皆可襲爵奉國中尉。
親王和郡王就不用說了。
哪怕是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這種低階宗室爵位,也由朝廷提供優厚的俸祿。
這樣就保證了自己每一個子孫都能衣食無憂,安享太平。
除了這個,朱元璋還覺得自己的子孫是鳳子龍孫,天家貴胄。
別說和老百姓一起幹活了,就是參加科考做官都有辱身份。
所以他還特意規定,凡是宗室子弟,一律不準勞作,不準為官,除了領兵打仗鎮守一方外,什麼也不能幹!
如果有人敢僱老朱家的人幹活?
反了天了還?
抄家滅族殺無赦!
為了老朱家的子孫後代,朱元璋真是把能想到的招都想了一遍!
他覺得即便自己龍御歸天,也無愧於朱家的列祖列宗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計劃趕不上變化。
明太祖死後沒有多久,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成為史上唯一一個逆襲成功的藩王。
為了避免其他人有樣學樣,朱棣第一時間解除了藩王的兵權,削減了護衛的數量。
所有就蕃塞外的親王一律遷移到了內地,由當地官府就近監視,非有詔不得離開藩地。
一旦發現這些藩王有什麼異動,當地官府可以不經稟報直接率兵發動進攻。
藩王們能做官,不能帶兵,不事生產也不得交際,只能在自己王府裡混吃等死。
說白了,就是把藩王們當豬養!
藩王也戰戰兢兢,生怕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朝廷削藩免爵。
因為啥事也不能幹,藩王們只好在王府裡扎堆生孩子。
這就導致了明朝滅亡的時候,宗室子弟居然達到了百萬之多。
以至於朝廷根本負擔不起這些宗室子弟的俸祿。
除了親王和郡王這些高階宗室外,大多數宗室都要緊衣縮食。
有些底層宗室,甚至因為朱元璋不允許他們打工而活活餓死。
堪稱人間悲劇!
所以李平安覺得朱元璋社稷的藩王宗室制度簡直就是個腦殘設計。
不值一提!
嘶……
聽了李平安的話,藍玉和李善長、羅復仁頓時倒吸一口涼氣。
這話也是你一個小小的錦衣衛小旗可以說的?
朱棣更是目瞪口呆!
李先生實在是勇啊!
敢當著父皇的面詆譭宗藩制度,您真是大明第一人!
小王自愧不如!
“李小子,你有啥不滿的?說出來給咱老漢聽聽。”
聽到李平安居然瞧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朱元璋頓時不樂意了。
這個制度可是自己參考了歷朝歷代宗藩制度以後設計出來的,在他眼裡堪稱完美。
李小子居然說不行?
各何況目前自己只有三個兒子就蕃,大明的宗藩制度都沒有徹底實行,你李小子就看出來了。
咱老漢看你是吹牛捏!
“呵呵!”
“既然你不服,那我就給你說一說。”
看到老朱頭不服不忿的樣子,李平安決定以理服人。
他對大明宗藩制度的成見大了去了。
好傢伙!
每年海量的俸祿就養活了上百萬頭豬,坐看自家江山被流民和東虜反覆折騰卻無動於衷。
大明拿來養宗室的錢如果用來養兵的話,恐怕整個亞洲都是漢人的地盤了。
“沒筆?”
李平安走到院前面前,突然發現自己雙手空空,沒有拿筆。
好在藍玉今天機靈了一回,聽到李平安的聲音立即開始磨墨,然後將毛筆遞給了李平安。
李平安不禁在心裡感嘆了一聲。
要是小朱在這裡就好了!
不用自己說,肯定早就把筆準備好了。
接過毛筆,李平安直接揮毫潑墨,畫了一副大明北方邊境的地形圖。
然後按照由東到西的順序,依次標記了開原、瀋陽、廣寧、大寧、青州、北平、宣府、大同、太原、平涼、西安、寧夏、甘州十三個軍事重鎮。
這十三個城池全部是位於長城一線,是大明抵禦北元,鎮壓異族的前沿基地!
圖一花完,朱棣就眼前一亮!
李先生居然可以這麼熟練地把這些城池標出,而且地理位置絲毫不差,看來有點意思啊!
“你們看!”
“如果我所料不錯的話。當今陛下的用意是把諸位皇子裡年長善戰之人全部就蕃於這些地方,用來抵抗北元大軍,鎮壓心懷二心的異族。”
“不過因為諸位皇子大多年幼,所以只能先安排三位年紀稍長的皇子就蕃在西安、太原和北平這三大雄城。
李平安一邊說,一邊在這三個地方畫了個圈:“這三個地方不僅互成倚角之勢,可以相互支援。”
“更關鍵的是,這三個城池分別是東北、正北和西北的戰略要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