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

第768章 可造之材

七月二十五日。

劉承宗親抵榆林城外的第三日,圍城部隊完成了部署調動。

任權兒的第二旅,被配屬了二十四門繳獲火炮,調至榆溪河西岸,配合原本十二門千斤野炮,架設出三十六門大炮的攻城陣地,修造鐵窯,趕製炮彈。

劉承宗本部的北元、宗室、拔突、黑旗四營,則被部署於城北的鎮北臺下,僅僅起一個掠陣的作用。

畢竟榆林這座城,主要防禦方向就是北方,北邊沒有城門,還防守嚴密,劉承宗也沒打算從這個方向破城。

他的主要進攻方向,是城東的駝峰山。

榆林城只有那個方向,沒有天險阻隔。

劉芳名、馬獻圖、張天祿、張天福、徐勇、王允成等降將降將,甚至還有惠登相、周清的歸附民軍,超過兩萬兵馬被調動至駝峰山下,自北向南連營十里,構成漫長的攻城陣線。

在他們當中,還加了個遼陽營的孫龍。

不過劉承宗並沒有把遼陽營投入攻城的想法,只是讓孫龍帶兵,看著劉芳名等人。

沒辦法,人的際遇難講。

雖然孫龍降的晚,可人家不僅是主動歸降,還帶降軍投入了對陣八旗的嶺東戰役,雖未立下巨大功勳,護著宗人營陣線釘在戰場上,也是苦勞。

何況……劉承宗心裡對孫龍手下的老遼兵,評價很高。

這幫人是他媽真猛,開局一輛宗室戰車,裝備全靠撿,不光沒被砍死多少人,戰後居然攢出半個營的八旗式白甲兵。

身處夾縫戰場上的遼兵,求生欲是長進骨子裡了。

經過嶺東一戰,孫龍手下的戰鬥力非常豪華,三個千總,一個是歹青的恭順王孔有德,一個是尚藩甲喇章京盧可用,一個是孔藩備禦洪文魁。

陸戰能打,水戰更精。

最重要的是,孫龍對劉承宗很忠誠。

在孔有德成為其麾下千總以後,更忠誠了。

等到他們抵達陝西,整個遼陽營都肉眼可見的忠誠起來。

人生地不熟,剃著禿瓢頭,滿地老陝,不忠誠還能咋辦呢?

七月二十六。

鎮北臺上的刻漏進了卯時,天色剛明,榆溪河西岸就傳出轟鳴炮響。

任權兒的第二旅,炮兵陣地向西城牆發起轟擊。

夜宿城上的守軍擾攘喧鬧,很快也將火炮向城外打放還擊。

雙方交火起先只是零星炮響,但是在各式火炮交替打出十餘炮後,第二旅三十六門重炮開始各有節奏地放響轟鳴,將一顆顆大小不一的炮彈轟向城垛。

劉承宗給任權兒配的二十四門重炮,是其遠征遼東碩果僅存的戰利品。

絕大多數繳獲的沉重火炮,都被留在松漠府城,封鎖交通要道……主要是劉獅子只搶了炮,沒搶那麼多炮彈。

這也是嶺東之戰,雖然有上百門大炮打放,但都開幾炮就啞火的原故。

繳獲的火炮畢竟不如自造,口徑混亂、射程不一,甚至粗略一看還很奇怪。

但兵器,其實難分優劣,尤其像火炮這種用料極多的大件,每個看上去影響效能的引數,都有其原因。

就比如尚藩重炮,粗製濫造,是因為其麾下沒有手藝精良的鑄炮匠,還要解決缺乏船炮的問題。

孔藩佔據遼陽城,庫存不少明鑄紅夷,但重量大而口徑小,這是因為那批火炮是由兩廣支援京師城防,威力不必大,但不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被打壞,所以瘋狂堆料的結果。

如今被配屬加強給任權兒的二十四門重炮,既有無敵大將軍、也有紅夷炮,同樣不是那上百門繳獲火炮裡做工最為精良的火炮。

劉承宗又不缺炮,拉著這麼多重炮跑回來,是因為這些炮屬於遼東、東江、金國有代表性的制式火炮。

他打算把這二十四門大炮拉回西安,暫時放在工衙,供鑄炮匠觀摩。

待重開關中書院,就放過去當教具。

不過眼下,該用還得用。

西城牆有百十步寬的榆溪河庇護,河上僅有長橋三座,是易守難攻的地方。

但正因其易守難攻,劉承宗才更要授意任權兒起手攻城,填埋榆溪河,做出強攻城西的架勢,調動守軍。

三十六門重炮依照射程、威力列出三道炮陣,轟鳴著將炮彈轟向城頭。

第二旅副總兵歐陽袞則指派軍兵多路齊進,地上以戰車掩護、地下以壕溝掘進,運送土石,於城外四百步堆築土壘。

劉承宗在鎮北臺上,看見第二旅的部署就不禁發笑。

榆林城留下的守軍並不多,僅有萬餘出頭,而據劉獅子瞭解,這一萬多守軍裡,也以老弱病殘居多,同時城西只是佯攻,並不的值得如此慎重對待。

任權兒他搞得陣仗挺大,其實不是在攻城,而是在練兵。

劉承宗對城西部署看得再清楚不過,任權兒是要在河西架設出攻擊城垛的火炮陣線、高過城牆的抬槍土壘,在打掉城垛的基礎上,進一步以火力投射,打得城牆上站不住人。

至少有這樣的架勢。

至於要不要真打出那麼猛的投射能力,那完全要看守將的選擇。

榆林城守軍若是放著城西不管,任權兒肯定就會變成破城主力,先填榆溪河,再爬榆林城。

誰也不會放著這種火力的敵軍對城牆肆意轟擊。

很快,榆林城內的守軍就一隊隊登上西城牆,城中婦孺也將土袋木板堆在被擊毀的城垛位置,以避免防守出現紕漏。

土袋木板當然不可能擋住炮彈,但這些東西的意義,是減少士兵對火炮的恐懼,至少不能影響行動。

甚至就連西城牆的三座城門,也同時洞開,甕城裡的明軍列隊而出,繞著城牆下的小路,端鳥銃於羊馬牆後佈防,準備對填河的元帥軍進行反擊。

但城上的火炮反擊越是猛烈,第二旅的部隊進攻就越沒勁,開始一隊隊後撤,在四百步外留下一個個堆起半截的墩臺土壘,人全都鑽到壕溝後撤退了。

只有時不時來一輪齊射的火炮,給城上守軍造成持久壓力。

到了下午,東邊的擂鼓聲也震天動地的響了起來。

劉芳名等人,自從知道自己要進攻榆林城,這幾日都在駝峰山伐木取材趕製攻城器械,造了一大堆鵝車、衝車、飛樓、雲梯之類的攻城車輛。

但說實話,明軍的攻城水平一言難盡……極度缺乏經驗,攻城方法全靠背書。

反倒是惠登相和周清這倆民軍頭目,就來得簡單多了,只造了一些遮擋槍子箭矢的板車,就開始了挖掘地道的繁重工作。

榆林城,四面都不適合挖掘地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