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

第781章 慶陽經驗

很快,元帥府為榆林陣亡兵將舉行了兩場喪禮。

兩座佔地二百畝的墓園被規劃出來,由榆林知府陳奇璜和榆寧旅總兵左光先負責後期修建。

建設的花費,從元帥軍在榆林戰役中取得戰利中支取,具體來說,就是從那些老總兵的家裡拿。

榆林城戰利的具體數額,一時半會統計不出來,因為任權兒的大營還在城裡掘地三尺,試圖把那些無主宅院地下可能埋藏的金銀挖出來。

儘管這事大部分是無用功,但元帥軍大部分軍兵都挺喜歡幹這活。

在攻取西安府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第二旅就在城裡取得了豐富的挖掘經驗,老練的兵將進院子一個眼神,就能把地下可能埋金銀的位置猜個八九不離十。

榆林城內還有一項巨大收穫是銅,銅像和銅器。

這座城裡有劉承宗所見到最多的寺廟,就算是康寧府都比不上,他甚至懷疑這一座城裡的寺廟比整個康寧府都多。

數百年來,榆林一直是對抗北方最為激烈的戰爭前線之一,始終承擔著極重的軍事壓力。

這裡的人世代不事生產,專務征戰,父親、丈夫、兄弟、兒孫從軍,家人祈福,寺廟興盛,很多將領都會出資把家寺建在宗祠旁邊。

一戰下來,都成了無主之物。

元帥軍取走金身銅像和巨鍾,留下了寺廟。

說來也怪,他們在遼陽的時候,銅塊是一車車往護城河倒的,那時候心知太沉太多的東西帶不回來,根本看不上這個。

可回了陝西,極低的運輸成本,讓蚊子再小都是肉了。

不過比起金銅器物和銀兩,榆林城乃至延綏鎮,最多的戰利品還是兵器甲械。

隨著榆林城被攻陷,以榆林城為中心,四面八方曾屬於延綏鎮的城堡,元帥府的駐軍都在將儲備軍械送至鎮城,一時間,海量軍械蜂擁而至。

劉承宗原本下令軍兵將軍械送至榆林衛城的武庫,很快就更改命令,把軍械都放在城外。

一是因為城內的倉庫裝不下,二來則是數量雖巨,但其中可被利用的裝備並不多。

缽胄、笠盔、鐵臂手、革帶、皮袋、旗面及各類軍器能直接帶走,甲衣大部分都需要拆卸重新處理,這部份工作就近交給新建的榆寧旅來完成。

最多的戰利品還是火器,元帥軍像洗劫了軍事博物館。

火器槍炮超過了六萬杆,其中有大量低價值的廢棄軍械,甚至會讓劉承宗覺得這些東西連翻新的價值都沒有。

洪武年的炮、永樂年的銃、正德年的快搶、嘉靖年的三眼、萬曆年的鳥銃、天啟年的佛狼機銃,經過分類,火器一類分了足足上百種。

鳥銃有八千餘杆,但真正能被元帥軍拿起來用的火器,只有八百多杆。

因為其中很多嘉靖、萬曆年的老鳥銃。

這個老指的不是年代,而是形制。

元帥軍各旅除抬槍、重銃之外,都裝備有上千杆輕型鳥銃,除少量早期自制外,大部分都來自於明軍繳獲。

經過數次規模巨大的戰役,眼下他們裝備的鳥銃,具體來說型號只有兩個。

一為關中旅騎兵使用的佛狼機式後裝擎電銃,儲備很少,是張天琳打白廣恩弄來的戰利品。

二來則是大多數駐防旅使用的三長銃,細分的話是合機軒轅三長銃。

這也是崇禎時期明軍裝備鳥銃的主要型號,一般是合機三長銃,軒轅是一種可選的擋雨配件。

所謂三長,指的是萬曆時期最為流行的三種火槍型號,倭銃、西洋銃和魯密銃。

這三種傑出的火槍形制各有優劣。

倭銃輕便、使用舒服,但銃託設計短小,不適合明軍手形,射擊穩定性差。

西洋銃指的是早期葡萄牙銃,射擊精準,但裝藥量僅有一錢,銃管長但小而薄。

魯密銃是奧斯曼火槍,威力大但過於沉重,設計良好,有火門蓋。

經過改良,結合三家長處,製成新的鳥銃,並在此基礎上,製作合機,是以大小兩個齒輪帶動火門蓋和火繩桿,做到扣動扳機火繩桿落下的同時,火門蓋也會開啟。

能在射擊時減少一個開火門蓋的動作。

三長銃在劉承宗眼中,差不多已經走到前裝火繩滑膛槍的技術終點。

剩下的只有發火機制上的燧發、槍膛技術的線膛可供改進。

但這是大明。

此次繳獲,照舊仍然有很多設計上發明創造的神奇裝備。

比如一百多挺火繩式三眼銃,叫三捷神機;同樣還有二百餘挺火繩銃機的五眼版本,五雷神機。

一百多杆前裝子銃快速換彈的萬勝佛狼機,銃身尾部有帶鐵鏈的小插銷,銃管是長一尺六的大口徑管,帶準星照門。

子銃配九個,是長一尺七的小口徑管,預先裝填彈藥,尾部帶卡榫槽,作戰時從前面插進大管,將尾部插銷插進管子,卡住子銃,直接射擊。

射擊完拔插銷、拔管、換管、插插銷、火門倒引藥,繼續射擊。

都是很有設計意義,實戰良好但後勤壓力倍增的軍火。

類似的軍器,劉承宗在嶺東戰役後金手上也見到過。

左良玉還給劉承宗獻上一件寶貝,一柄鋼鞭,尉遲恭用的那種,名叫霹靂雷火神鞭,尤世威家裡傳下來的。

做工非常精巧,三尺二寸的鞭杆,內鋼外銅的構造,前面五寸中空,鑽有火眼,一杆鐵鞭式火銃。

拆了鞭柄木裝具一看,好傢伙,銘文是嘉靖三十八年大同後衛——上世紀的古董。

弄不好還是俞大猷監造,收藏價值極高。

劉獅子把玩著鋼鞭,說實話他覺得這個東西實戰意義不大,但挺有意思。

回了西安府可以讓工衙做幾根,發給將領做獎賞。

但相較於做這個,劉承宗更在意能普遍列裝軍隊的火器。

“把繳獲的各式軍器分類,每一種都挑三五杆品相好的,裝車送回西安府工衙,三長銃看一旅二旅需不需要補充,不需要就也運回西安。”

“老舊鳥銃和三眼銃送到蘭州軍器局,鳥銃用來貿易,三眼銃運給泰萌衛;剩下的就都留給榆寧旅。”

“火箭、飛礞炮彈之類,拆了火藥訓練用,老舊的火槍,當廢鐵用。”

隨後,帥府中軍與一二旅開拔,左光先留在榆林管理榆寧旅,各駐防旅抽調的散營也各回臨涼、延慶各道駐地。

劉承宗要回西安了,父親送來書信,各府的府志編好早的也要到明年了,不過早期的田地、丁口倒是都統計出來,送至西安府,由布政使司的張縉彥負責整理,目前已經有了初稿。

這一訊息,令劉獅子歸心似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