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大環礁幾乎全部在水下,只有少數點礁露出水面形成小沙洲。
幾乎不可能有幾十米高的岩石山和這樣的植被。
“所以綜合來看的話,這座島嶼最有可能的位置是在西沙群島的西北側外圍,北緯17.8度,東經大約111度到112度之間的某處!”
想到這兒,趙為民的心臟砰砰狂跳起來。
這個位置,雖然仍然遠離大陸。
但已經進入了相對熟悉的海域,甚至可能在某些航線的邊緣地帶!
更重要的是西沙群島有我駐軍和漁民活動,被發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當然,這一切都還是基於有限資訊的推測。
但經過多次交叉驗證和糾偏,趙為民對這番推測的信心增加了不少。
不過推斷到這兒,又有一點他想不太通了。
如果這個小島嶼位於航線邊緣地帶的話。
為何在這兒都沒見到過有船隻經過?
難道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疑惑之時,他的目光朝大海望去。
碧藍的海水延伸至天際,看不到任何船隻的蹤影。
但自己的資料與猜測要是沒錯的話。
那麼這裡距離大陸肯定不會太遠。
既然確定了大致的方位,那麼回家也不再是遙不可及。
接下來就是要建造一艘能夠遠航的木筏了。
趙為民倒不是沒有想過造船。
只是就算是小船,建造起來也十分的耗費時間與精力。
時間與精力倒是沒什麼。
就是沒有那麼專業的工具。
自己現在有的工具,完全無法支撐造一艘船。
所以木筏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安全性有所欠缺。
但至少是現在自己能夠建造的。
說幹就幹,趙為民立刻開始著手規劃。
然而造木筏聽著簡單,但要能承受南海的風浪。
進行可能長達數百公里的航行,其要求絕非幾根木頭綁在一起那麼簡單。
不管是材料還是結構亦或是穩定性,載重,風帆,操控性等等。
每一項都要十分的考究。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材料。
木材的選擇關乎著能不能安全的在大海上生存。
島上的樹木種類不少,但並非都適合造船。
至少要符合一下幾種標準才行。
一是密度要適中,浮力要好。
過於沉重的硬木如某些櫟木,鐵力木浮力就很差。
做成木筏吃水太深,阻力大且容易沉。
但過於疏鬆輕軟的木頭則強度不夠,不耐海水浸泡和風浪衝擊,容易損壞。
理想的材料是那些質地堅韌,單位重量浮力大的木材。
二是要耐腐蝕,抗蟲蛀。
海水鹽分高,還有各種蛀木生物,木材必須能長時間抵抗侵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