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用就不知道了,反正聊勝於無吧。
隨後他還將製作好的繩索也都用魚油浸泡處理一遍。
反正平時也用不上魚油,用來弄這玩意兒也不心疼。
除了主體浮木和繩索,還需要其他材料。
製作風帆需要大量的棕櫚葉或編織物。
至於舵和槳則需要強度高韌性好的硬木。
可能還需要一些輔助浮力物,比如密封的空心竹子或乾燥的葫蘆。
但在這玩意兒島上不一定能找得到。
……
一切都規劃好了之後,就是開始製作了。
木頭肯定是要最先看法的。
自己之所以會選擇“海島杉”是因為它相對好加工。
但即便如此,砍倒一棵直徑三四十厘米高十餘米的大樹,依然是極其耗費體力的重活。
好在之前蓋木屋總結出了許多經驗來。
在改進了工具與方法後。
他不再單純依賴匕首和木斧一點點啃,而是製作了幾把更專業的石器。
將質地堅硬的燧石和石英石仔細敲打出刃口,然後牢牢繫結在堅實的木柄上。
就做成了幾把更趁手效率更高的石斧和石錛。
砍樹時,則是採用效率最高的“V”字形砍伐口。
先在樹幹倒向一側的下方,用石斧斜向下砍出一個大口子。
然後再在對面略高的位置,斜向下砍另一個口子。
兩個口子不斷加深,最終交匯。
樹幹便會因自身重量朝著第一個大口子的方向倒下。
這種方法可比環剝鑿楔效率高得多。
不過當時自己會採用環剝鑿楔,也是因為工具限制的原因。
要是有伐木機的話,那就閉眼操作就行了。
然而即便是用上了改良的工具與新的砍樹方法,放倒一棵樹也往往需要大半天時間。
還得修剪枝杈,將樹幹截成所需長度。
自己計劃中的木筏主體需要至少五根這樣的巨木作為浮筒。
也就是說僅僅是獲取主要木材,就需要投入數天甚至更長時間。
林晚還不知道他做這些是要用來幹嘛。
還以為又要打獵,讓她幫忙做工具呢。
她則負責處理砍下來的樹枝,幫忙搬運較小的木材。
以及準備捆綁木筏的材料。
處理這些東西沒有伐木累,但也很費神費力。
好在這半年多的海島生活,早讓她蛻變了。
不再是以前的千金大小姐。
更像是個勞動人民。
還真是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了。
趙為民這邊每放倒一棵樹,都會仔細檢查木材。
要剔除有蟲眼,有裂紋或癤疤過多的部分,只選取最優質筆直的木段。
還得要求每根浮木的長度和粗細都儘量接近,以保證木筏整體的平衡和浮力均勻。
砍伐,修形,搬運!
日子在重複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一天天過去。
海岸邊合格的巨木逐漸增多,堆疊在一起像等待組裝的巨獸骨骼。
這期間他依舊在觀察著各項資料。
包括風向,海岸特點,以及小島嶼的地形特點等等。
嚴禁的工作態度,就算是專業人士來了都得歎服。
趙為民覺得自己從這兒出去之後,都能直接加入地科院工作。
試問一下,哪個地科院的同志能有自己這般豐富的經歷?
又有誰能被困在這麼個島上,還能理智分析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