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終將會升起,明月也依舊會歸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歲月的翻篇。
東宮學習的日子依舊照常進行,彷彿昨天東觀內發生的小插曲沒有上演一般。
劉隆還是認真的跟著張禹認真讀書。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轉眼便已到六月。
這一個月以來,劉隆將《倉頡》篇基礎已經學完,對於《篇章》中的知識也大部分都瞭然於胸。
本就是一些基礎的開蒙書籍,對於他來講也並未有多大的難度。
正所謂一通百通,再加上原本的知識儲備,他也已經能夠看懂大多數的書籍。
再加上這一個月的用功勤學,他對於東漢人說話的語氣以及方式也算是摸清了。
此刻,他開口,也能說出‘原汁原味’的東漢官話。
張禹站在一側,看著手中紙張,不斷地點頭。隨後又看向了劉隆,雙目之中散發出毫不掩飾的讚賞和喜愛。
他完全沒有想到,眼前小小的天子,竟然能夠在短短月餘,掌握如此多的字數,並且能夠將算術以及天干地支的常識完全記清。
“陛下,這張考卷你作答完全正確,老臣佩服!”
“太傅,是你教授的好,學生才能應答如流,這一切都是太傅之功!”劉隆臉上帶著尊敬,笑著說道。
經過這一個月的相處,對於張禹他從內心十分尊重。
這不僅是他尊師重道,更多的是因為張禹在教授他的過程中很是細緻,從來都沒有煩躁,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都給了他很多的思考。
看著年過六十八歲的這位老臣,劉隆很是感動。
張禹看著劉隆,內心很是滿意:“陛下雖小,但尊師重道,品性純良,性格堅韌不拔,思維睿智敏捷,真乃我大漢之福氣。”
劉隆當下便明白了,張禹的意思是說他小學畢業了。
“陛下,第一階段啟蒙學習已畢,您可以休息一段時日。之後,我便正式教授你學習儒家經典之《論語》以及《孝經》。”
東漢時期,幼童也是從小學開始,學習基礎的《倉頡》等開蒙書籍,等長大一些,便開始學習儒家的經典《論語》以及《孝經》。
直到到成童年紀,也就是十三歲以上的孩子,便可入太學學習《五經》。
“《論語》?”劉隆內心琢磨,其實他也瞭解一些。但考慮一下,還是有學習的必要。
要知道《論語》可是經典儒家鉅著,其中不光有道德思想,更還有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理念,要想成為一位治國的君主,對其研習還是很重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儒學一家獨大,想要在此方天地有所作為,必須要深入其中。
再者說,儒家之學說,在這時候本身就沒有什麼錯。
“太傅,《孝經》我看沒必要學習了......我自知這是做人的根本。”劉隆笑著說了一句,他本身就是一個孝順的人,中華美德傳統他從不敢忘。
張禹摸了摸蒼白的鬍子,認真看了看劉隆,突然笑了起來。
“沒想到陛下未見其書,便能看透此書的道理。”張禹說完,思索了片刻,內心讚歎間,繼續道:“陛下尊師重道,孝順太后,《孝經》一書的內涵已然深知,不學也好,如此也能省出時間學習《五經》。”
結束了今日學習之後,劉隆向著張禹恭敬揖禮,便離開了承光殿。
隨後,便和等候他的宮女一路回到了永樂宮。
懷中的他手裡緊緊拿著那作答的紙張,臉上開心不已。
“母后回去看到我的作答,一定會十分開心!”
宮女看著劉隆的笑臉,也很是開心地說道:“陛下今日為何如此高興?”
“阿姊,太傅出的題我都作答正確,厲害吧!”
“陛下好厲害,奴婢佩服。”
很快,回到了永樂宮殿前,劉隆便讓宮女將他放了下來。
自從他去東宮學習開始不久後,每次回來,他都會自己走進永樂宮。
一來是顯示他對鄧綏的尊敬,二來也是為了在鄧綏心中有個越發乖巧的樣子。
這第二點,是劉隆給自己的標準,他時刻不敢忘記。
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理念,他初心不改。
當做太子之位的人都知道,想要順利繼位,就必須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大腦,不卑不亢的活著。
正當劉隆要進入殿內之時,他看到了那個讓他生厭之人。
“劉祜,這小比崽子來幹什麼......”
內心暗罵了一句,劉隆整理好情緒,嘴裡喊著便小跑了進去:“母后,兒下學回來了......”
鄧綏立刻抬起了頭,看了過來,眼含笑意:“隆兒回來了......快到母后這裡來。”
劉祜在看到劉隆之後,眼中閃過一絲痛恨,但也很快壓了下去。
“拜見陛下!”
“劉祜啊劉祜,你就擱這給老子裝吧......”劉隆內心冷哼,撲進了鄧綏的懷抱。
“母后,你看兒的考卷!”
鄧綏接過之後,細細看去,很快便露出了開心的笑:“我兒聰慧,這才短短一個月便學會開蒙書籍,竟沒有一處錯誤,真是厲害!”
“母后......親親......”劉隆內心神氣,小腦袋一側,將半個臉頰湊了上去。
“你這個小淘氣......”鄧綏也是溺愛地摸了摸劉隆,親了一口。
劉隆頓時感覺內心美滋滋,看向了劉祜。
此刻劉祜看到這一幕,藏在袖口下的拳頭在已經緊握,內心更是升起了無盡的恨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