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劉隆在這宮裡的行程可謂是十分固定。
清早來這永樂宮為鄧綏請安,陪其一道用膳,然後就開始跟著她處理政務。
對這一點安排,劉隆也是十分樂意。
更讓他安心的是,這幾年來自己費勁心思和女君鄧綏相處,長久的陪伴,終究是開花結果。
母子情深,沒有一點隔閡。
可以說,實打實站穩了腳跟。
看著眼前依舊在批閱奏章的鄧綏,劉隆的臉上不自絕地升起了一抹孺慕之情。
“母后,請您休息一下,都忙了幾個時辰了。”他看著鄧綏,滿眼關切說了一句。
鄧綏轉頭,明眸皓齒,放下手中的御筆,笑著看了過來。
“倒真是有點累了......”
“母后您坐著,兒為您按蹺一番。”說著,劉隆起身,走到了鄧綏的身後,伸出雙手開始摩挲她的肩膀。
鄧綏內心很是溫暖。
“哎——開春之際十八個郡和封國發生地震,沒想到下面的災情如此嚴重,民不聊生啊,母后真是一刻都不敢歇息。”
劉隆聽聞,也是暗自嘆息,隨即安慰道:
“母后,兒看《周易》也在想為什麼如今我們大漢為何如此多災,這恐怕和現在的氣象有關係,實在是人不可抗力。”
鄧綏嘆了口氣道:“我兒竟能如此明理,母后甚為感動,真是比那些儒士高出一大截。”
劉隆明白,因為這些年不斷有天災發生,朝中百官愈發的認為這都是太后掌權導致的,而這段時期也被稱為“陰九之災”。
但鄧綏全力賑災,免除徭役,再加上如今鄧騭身為大將軍,朝中也很是平穩,並沒有再生什麼異端。
“母后,太傅曾教我:役己以利天下,堯、舜之心也;利己以及萬物,中主之志也;盡民命以自養,桀、紂之行也。
如今雖然多災,但母后一心為民,躬身節儉,心裡裝的都是天下,無愧於心,更無愧於大漢列祖列宗,兒心中你就是我大漢最好的女君。”
劉隆手間的力度把控的很好,讓鄧綏倍感舒服。
鄧綏臉上也是漾開了笑容,說道:“隆兒雖小,但已有帝王之志,母后很開心,今後你要多多來和母后一道處理政務,你長大了,這漢家天下遲早要你撐起來。”
“有母后,我漢家天下之幸事也,隆兒會跟著母后好好學習,儘量為母后分憂。”
劉隆這話很是真摯,也是心裡的大實話。
他現在最大的依仗就是鄧綏以及鄧氏外戚,這一切都來源於他與鄧綏之間的信任。
這幾年以來,就連鄧騭、鄧悝以及其他鄧氏子弟,一口一個舅舅,相處的十分融洽。
劉隆有自信,只要自己繼續順利成長,以往朝代外戚和皇權之間的爭鬥,在他這裡,已經可以完全避免了。
在這種情況下,宦官亂政的危險,也將不復存在。
鄧綏點了點頭,笑著道:“你能這樣想,母后便放心了。”
“母后,近日來,隆兒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
“何事?說來聽聽,母后定當為你解惑。”鄧綏臉上有了一絲好奇,拉著劉隆的手讓其坐下。
“母后,隆兒以為如今謠言四起,是因為天下百姓愚昧,未能開智,這一切都來源於經學被各個士族掌控,知識不能很好地向下傳遞導致的。”
要知道,如今的知識體系基本都被各大門閥世家壟斷,形成了“家學”。
不管是法家還是儒家,雖然思想不同,但總體觀念都是壓制民智,講究愚民之術,以此來讓帝王更容易地掌控天下。
雖說這是一條十分便捷的方式,但最終的將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
若是不啟民智,往往會自成枷鎖,形成弱點,稍微被一忽悠,將會釀成大禍。
“愚民”和啟智根本不是對立的,有了智慧才能更好明辨是非,只要引導好,反倒會是國家安定的一大助力。
在他看來,治國就是治民,只要百姓吃飽穿暖,哪會有什麼反亂的心思。
劉隆此番說出,也是明白鄧綏對於教育的重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