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胡言,蠻夷犯境乃是辱我大漢國威,路途雖遠,但是大漢天下,若有犯境者,雖遠必誅,豈可避之!”
“鄧公大義,臣贊同。”何熙立刻站了出來。
畢竟,這何熙也是鄧騭舉薦來的,完全是自己人。
尹勤掃了一眼鄧綏,上前一步道:“昭伯所言極是,蠻夷欺我子民,霍亂邊疆,一定要剷除。”
徐防也是沒有半刻停息,接道:“太后,臣也贊成出兵!”
一瞬間,議論之聲平息。
太后之兄鄧騭支援,再加上三公中有兩位同意,誰還敢勸。
劉隆看到這一幕,也是愣了一下,但瞬間便恢復了過來。
“這朝堂之上也會私下交談議論,交頭接耳,真像一群小學生吵吵。”
不過,他也發現了一點不對勁。
殿下也有些許人,流露出幸災樂禍的意思。
果然,還是有許多人不服女君當政。
這讓劉隆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情。
永初元年,郎中杜根,因公開反對鄧太后攝政不還政於漢安帝而被下令杖殺,幸好杜根平時為人率直真誠,施刑官放水,便透過裝死逃過一劫。
想想也對,自己掌權,有人反對,必須重拳出擊。
“母后好手段!”
如今,這一對兄妹,朝堂之上一唱一和也是配合的完美。
“諸愛卿所言有理,鮮卑犯境,吾頗為震怒,不知可有推舉人選前往?”
這時,鄧騭開口道:“啟奏太后,司隸校尉何熙可擔當此重任。”
鄧綏微微點頭,看向了何熙。
“卿可願否。”
何熙走出一步,恭敬說道:“太后,臣願往,此次前去,必將鎮壓蠻夷,護我邊境,揚我國威。”
“太后,何熙必將可以肅清外敵,廓清寰宇。如此外族入侵,我等食漢祿,就該像何將軍一樣為君為國分憂,為我大漢子民著想。”
尹勤高談闊論,發出正義之音。
“好個尹勤,真不愧是你,總能站好隊伍,平步青雲,常年混跡三公佇列之中。”
反過來一想,這東漢外戚專政,如今朝堂之上就是鄧氏家族的天下。
鄧騭為虎賁中郎將,鄧悝、鄧京為黃門侍郎,鄧弘、鄧閶皆為侍中......
滿朝大臣,還有許多重臣都是鄧騭舉薦上位的。
這勢力根深蒂固,真可謂是一呼百應。
東漢這時候選拔官員也是沿用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的察舉制,這就導致後期門閥貴族們透過太學、察舉制等手段擔任許多朝廷職務。
以至於最後察舉不實,有不少濫竽充數者,竟鬧出“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大笑話。
想想都頭疼!
以後老子上位,這外戚專政以及宦官的勢力都是需要慢慢整治。
漢室是怎麼亡了?
一大原因也正是外戚和宦官這兩大蛀蟲導致。
但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東漢的小皇帝們能上位也都是靠這兩方的勢力,更由於外戚和宦官相互制衡,東漢即便連續數位小皇帝,也可以苟延下去。
劉隆內心暗歎,只覺得悲哀。
但他也明白,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只要能夠在中斡旋,加以平衡,也能成為很好的力量。
“此事到此為止,吾決定,立刻發兵漁陽,攻打遼東鮮卑。”鄧綏說完看向了何熙。
“司隸校尉何熙聽令”
“臣在!”何熙走出一步,揖禮道。
“即刻起,任你為徵北大將軍,龐熊為副將,帶兵前往漁陽郡,肅清外敵,揚我漢威。”
“臣領命!”
劉隆看著臺下身高八尺五寸的何熙,內心讚歎此人不愧是一員猛將。
但是,這漁陽郡太守張顯恐怕命不久矣了。
漁陽太守張顯率數百人出塞追之。兵馬掾嚴授諫曰:“前道險阻,賊勢難量,宜且結營,先令輕騎偵視之。”顯意甚銳,怒,欲斬之,遂進兵。愚虜伏發,士卒悉走,唯授力戰,身被十創,手殺數人而死。主簿衛福、功曹徐鹹皆自投赴顯,俱歿於陳。
短短數百字,這張顯已經被宣判死刑了。
不聽忠言,死不足惜。
接著,朝堂之上,朝臣們開始進行日常彙報,也都是各地匯總上來的一些情況。
聽著階下一個個大臣高談闊論,拐彎抹角,甚至幾個大臣罵娘似的大吵了起來。
劉隆見狀,雖被逗笑了,但也不覺得奇怪。就算到了後世,這朝堂之上百官相互抨擊,甚至大打出手的也有。
許久,他便覺得十分沒勁。
興許是起得太早,不一會兒,劉隆便有些迷糊,躺在這幽香柔軟的懷抱裡,漸漸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