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頓時,他的內心多了幾分心疼。
稚嫩的小手輕輕抓在鄧綏的腿上,給她捏腿。
“母后你可千萬不能累壞,這江山目前還要靠你給我扛著。”
鄧綏側頭看了一眼劉隆,眉宇舒緩了下來:“還知道心疼母后了,那你可要快快長大為我分憂。”
咿呀!
劉隆也露出了笑容,以幼稚的童聲來回應鄧綏。
就在這時,大宦官鄭眾輕踱走了進來,低頭道:“太后,虎賁中郎將鄧騭覲見。”
“這傢伙,現在跑來幹什麼,打擾我和母后增進感情。”劉隆內心很是不爽。
鄧綏放下手中的御筆,看了過去。
“讓進來。”
很快,鄧騭從殿外走了進來。
“參見太后。”鄧騭恭敬揖禮。
“兄長不必客氣,這裡又沒有外人,無需拘禮。”鄧綏輕笑,畢竟是自己的兄長,內心還是親近的。
鄧騭看著乖巧坐在旁邊的劉隆,開口道:“太后,陛下看來徹底康復了,氣色也好多了。”
“這幾日是精神了起來......兄長前來有什麼事情?”
面對鄧綏的發問,鄧騭瞬間收起了臉上的笑。
“太后,朝中勢力現在錯綜複雜,先帝菀歿,一旦出現什麼意外,不好掌控,臣下很擔心。”
鄧綏美眸閃爍,視線離開了劉隆,看向了鄧騭。
“兄長說的事情,我也一直在考慮,先帝之後,尚書檯勢力較弱,急需加強。”
“太后說的是,三公之中,太尉張禹手握兵權,在軍營之中根深蒂固,不容小覷。”鄧騭立刻回應道。
兵權,必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司空尹勤、司徒徐防不必擔心,他們二人一直擁護太后,算是自己人。”
鄧綏點了點頭,她知道鄧騭的話中之意。
“兄長,你的意思我明白。但張禹不是易於對付的人,我們不能輕舉妄動。”
鄧騭沉吟片刻,然後說:“太后,臣下有一計,或許可以一試。”
......
在兩人交談之間,劉隆也是明白了個大概。
其中的利害關係不言而喻。
自光武帝劉秀開始,朝廷雖依舊大部分繼續沿用西漢的制度,但在朝廷中樞上,廢除舊典,進行改制。
西漢時期,“三公九卿制”,衍生出三公的三大府,皇帝的職責就是對三府形成的決策予以批覆,同意了就以聖旨下發,不同意就駁回重議。
皇帝也只能拿出自己的意見,不過丞相有封駁權,也就是說,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的聖旨等同於廢紙。
三公九卿制結構下,郡守的任免由丞相決定,刺史隸屬於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這時期,皇帝的權利可謂是大大被削弱。
之後劉秀看到這一弊端,改進內朝官制,少府下設立尚書檯,完全由皇帝個人把持。三公基本就是一個榮譽虛職,不能主政。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皇權不再承擔全國性責任,轉移給了相權和以相權為代表的政府。
也就是說,任何政策的制定,三公都插不上手。
到最後,整個東漢,三公幾乎就是用來背鍋的,換人那更是家常便飯。
在劉隆看來,這一步改制走的很不錯,雖有弊端,但也大大加強了皇權。
“不愧為母后,現在的考慮十分正確,太尉張禹必須下臺,將其在軍營中的勢力慢慢分化。”
槍桿子裡出政權,手握虎符,才是王道。
劉隆聽著兩人的交談,也是暗歎二人心思之複雜,城府之深沉。
許久之後,鄧騭一臉笑容,離開了。
鄧綏目中出現一抹精光,平復了一下心情,召來了鄭眾。
“去請班大家進宮。”
隨後,她看向了劉隆,一臉笑意:“隆兒,母后給你找個太傅可好。”
-----------------
初次寫,難免有錯誤,還望諸位包容,文中錯誤,請各位專家指出,願受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