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人。
按照楊猛腦海中模糊的記憶,這位俠客、鏢師兼維新志士,乃是晚清武林十大宗師之一,一生行俠仗義、扶危救困,之後在聯軍入京後靖赴國難,所以在京城亂夜那晚,才會主動跪下磕頭見禮。
這是楊猛代後世網路上諸多愛國憤青及武術愛好者的叩拜,也是對這個時代的俠者氣概的祭奠,所以從楊猛眼中露出的精氣神,才能直接影響到大刀王五,做出將自己的武藝和精神也一同傳承下去的想法。
說起來,大刀王五與李存義不單是盟兄弟,在武學上同樣也是亦師亦友。
實際上,清末的武林中人,對於門戶之見已經漸漸看淡,但有學成的傑出拳師出徒時,師傅一般都會按照個人意願或本門的人脈,介紹徒弟去較為親近的門派繼續學藝深造。
所以清末民國時期,也是中國武術飛速發展並不斷進化的黃金時代,武林中人不單關係極為微妙,就連所學的武技也都力求廣博精湛,好比形意、八卦和太極這三門內家拳來說,門派之間的交流極為普遍,特別是八卦與形意兩門,論一論關係,便是上了譜的師兄弟。
王五乃滄州六合拳門第三代門人,與山西心意六合拳的關係不大。
但王五也是個天縱奇才的人物,不但將最擅長的北方彈腿融入刀法之中,更是將師傅雙刀李鳳崗傳下的六合刀術,與六合門其他器械類武技融會貫通,結合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創出一套極為實用的大刀術,其在北方武林的刀術實戰方面,算得上是第一大家。
按照王五所說,如今國難當頭,刀劍技法雖然不足剋制洋槍,但比拳腳功夫更易速成,且對楊猛這般明勁未成的武門弟子來說,刀劍的殺傷力更適合在亂世中防身,所以準備將自己這些年對刀法的心得傳給楊猛。
怎奈老俠客雖想成就楊猛,可楊猛顯然並不想學王五最擅長的大刀,反而將心思都用在了小巧騰挪的六合雙刀術,以及短劍匕首的實戰技法上面了。
即便老人心思再通達,也想不到面前這個傻乎乎的憨子,竟然來自百年之後,更想不到由於楊猛對未來熱武器的發展程序過於瞭解,所以根本不願選擇這種更適合正面硬抗的大刀術,反而鐘意於貼身刺殺等短刀匕首的技法。
好在老人在兵器上沉浸了幾十年,眼見楊猛身形矮小,確實更適合雙刀術,便將師傅傳下的六合刀譜及劍法傳給了楊猛,在不論真正功力火候的情況下,手持兩柄短刀的楊猛不覺也漸漸凝練出一番氣勢,雖然無法與那些以快刀聞名的關東刀客相比,可在時間的打磨之下,竟然也可以與王五遊鬥上十幾個回合。
當然,每日除了練習刀劍技法以外,楊猛在形意拳上的進步也是突飛猛進。
有了這位京城第一刀客手把手的指點,楊猛已然能將刀法融入五行拳中,尤其結合刀法理解的劈拳、躦拳、橫拳,已經打出了一絲鋒芒畢露的味道,並透過對刀劍劈斬刺擊等招法的理解,漸漸明白了這三種拳打的奧妙。
練好了三拳,楊猛對尚雲祥打崩拳時的發力技巧,也一點點琢磨出了味道,結合每日站樁提高的勁力,在一天清晨,豁然明白了明勁打人的精髓,如今拳腳發力擊打木樁時,十次也有一兩次能打出啪啪的脆響。
這麼一來,王五對楊猛這個一心向上的少年愈發看重起來,索性藉著看望李存義師徒的機會,讓楊猛隨自己去河北走鏢。
與師傅師兄等人在劉莊分別時,眾人對以前的傻二現在巨大的進步,感覺極為詫異,幸虧有王五猛贊楊猛大智若愚,這才感慨原來傻人真的有傻福。
“楊猛刀法雖然只算初成,但在五行拳上的領悟已到了火候,這次走鏢,你還是傳上一路形意的十二大形,用來繼續拉扯筋骨……”
聽了王五的建議,李存義點了點頭,考慮到楊猛只有十五歲,體型骨骼還在發育中,便將猴形拳的拳架全部傳了下來,雖然打法及殺招的關節之前便傳了他一些,但用來打熬筋骨鍛鍊腿腳的練法,這時當然都要手把手地教給楊猛。
值得一提是,李老傳授楊猛猴形拳時,也囑咐這個最小的弟子,要好好孝敬王師伯,最好能學到師伯最擅長的十二路彈腿,將下盤與筋骨鍛鍊成型,更有利於身體和力氣的成長。
作為清末十大宗師級的人物,王五對楊猛練猴形時的幫助極大,眼見楊猛整日上竄下跳的練個不停,索性主動將彈腿的練法一一傳授給他。
只是當楊猛真正開始學習彈腿時,這位老俠客才隨意般地提出:“既然要鍛鍊腿腳,那麼在這走鏢路上,都要按照扎馬的樁法走路,要做到一步一馬,一停一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