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宗師

第79章 一線天

一個原本以為只是小小的插曲,卻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巨大轟動效應,在穿上那純白色的國術勁裝之後,有些情緒激動的大師,甚至已經開始老淚縱橫……

“今時今日,方知心中日月雖換,但這天地仍在,可憐我輩敝帚自珍十幾年,到頭來,卻被一後生小子當頭棒喝,與在座各位大師廣開山門相比,飛鴻自中年從醫之後,便隱技不傳多年,今日受瘋猴‘國術’二字厚賜,便索性厚顏行拋磚引玉之事,將我南拳精華,從此普傳南北華夏子弟,只求國民憑此得以強身健體之法,祛病拔毒,恢復我炎黃子孫三尺浩然正氣……”

激動的大師不止一位,但最為激動的,卻是曾任黑旗軍總教頭,隨黑旗軍奔赴臺灣抗擊日寇的南拳宗師黃飛鴻。

對於黃飛鴻,或許是受到後世影視作品誇張的藝術加工之影響,楊猛心中總覺得他有些名過其實的念頭,可是當這位年近花甲的大師在臺上打起南拳之後,楊猛這才覺得恐怕是自己有些先入為主了。

黃飛鴻打得並非虎鶴雙形或其父黃麒英的絕技無影腳,而是選擇了相對較慢,發勁出拳卻剛柔並濟的鐵線拳。

說起鐵線拳,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都會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影視片裡那種誇張而又略顯搞笑的拳技,但實際上,這鐵線拳卻被稱為洪門至寶,是一套高階的內家拳法,為廣東十虎鐵橋三之遺技。

事實上,黃飛鴻在廣州開館授徒時,多以虎鶴雙形、雙飛砣、無影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武藝傳世,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南派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但其對於洪門秘技鐵線拳卻異常的重視,常言鐵線拳乃為洪家至寶,紅門弟子,不得亂傳,輕傳於世。

鐵線拳之取義,乃為剛柔兩用,蓋鐵為剛,線為柔,因此剛柔並濟,亦剛亦柔,再配合內家虎嘯雷音的吐納發勁法門,不單攻守兼備,且破壞力極為驚人,據說在鐵橋三盛年的時候,雙臂頓合發勁,曾三拳力斃青牛。

鐵線拳法,系以內家吞氣法門鍛鍊五臟六腑,然後自內而外地強健體魄,其中,又以十二字訣為用,分別是:剛,柔,逼,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等十二支橋手。

這十二字橋手乃是打法與練法結合的功夫,但真正能夠養生髮勁的,卻是其對發勁及七情聲息的強調與詳細分化。

事實上,無論是南拳還是北腿,都有以吞氣發聲,配合淬鍊筋骨皮膜乃至內臟氣血的法門,但是鐵線拳卻是其中最為系統的一門內家拳法。

其每一式的發音,皆以調節五臟六腑為主,進而促進氣血迴圈,使得勁力通達內外,獲得強筋健骨之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鐵線拳同時也是吞氣熬練的功夫,稍有不慎,就會如霍元甲年輕時一樣谷傷度氣,加之練習鐵線拳多用十八隻銅圈箍臂,以達到外練皮膜的效果,所以不滿十八足歲,或臟腑器官虛弱者,皆不可習練鐵線拳。

黃飛鴻以二字鉗羊馬開場,隨後接連打出秦瓊獻鐧、迫橋、定金橋、虎嘯龍吟及分金槌等標誌性的拳架,雖然廉頗已老,但其氣血卻仍似壯年般旺盛,等到雙拳連動,以開弓射鵰的拳勢在空氣中接連打出層層的氣爆聲後,一旁觀看的李書文不覺也暗自點了點頭。

“此人在南拳一脈中名聲鼎盛,原來並非浪得虛名,看其拳路發勁,分明已經內化外通,不愧有南拳宗師之名……”

正思索之間,黃飛鴻的拳路忽然再次一變,由極慢轉為極快,同時口中的吐氣發聲也開始換為拳架的練法及打法上的關竅口訣,這樣一來,不單在場的高人們臉色凝重,就連隱匿在人群中的間諜們,不禁也漸漸入了神。

“二虎潛蹤扇子午,柔橋內膀定金橋,白獅獻掌虎爬沙,雙手遮掌一線天!”

咔嚓!

隨著最後一個天字出口,黃飛鴻正好雙掌托起,重重地擊在觀禮臺上的原木祭杆上,不等眾人的掌聲與喝彩聲響起,只見那大腿粗細的硬木樹杆,便這般被他硬生生地擊斷……

最為恐怖的是,樹杆在猛然斷裂向人群中砸落的瞬間,黃飛鴻略微顯胖的身形卻如猛虎爬沙一般,順著樹杆竄了出去,不等落入人群,他卻在臺邊雙腳一點一晃,順勢將樹杆如大槍一般在背上旋轉了一圈,安然重重地杵入地面三寸……

“好一個一線天!”

總算趕在12點前碼出了這一章,謹以此章,紀念一代南拳大師,也願兄弟們工作順利,年底工作實在太忙,還請各位兄弟多多理解呵呵,我會一直努力好好將這本書完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