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事武功,正是說明這國術對神意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所以只有用神意統領周身,按自然的法則隨心運轉,才會出現“周身無處不太極”的先天狀態。
既然雲手是太極拳的“母式”,那麼雲手的神意,就是太極拳練法乃至打法上真正的神意。
正常情況下,神意的關注又分內外之別。
在內為內勁的隨機調節,在外為眼神的適時觀照。
“遵易理,合拳法,統周身”才是雲手神意的“真態”。
用最普通的話來解釋,就是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要接上純粹到了極點的拳意或精神,彷彿在動作中,會帶上意念乃至喜怒哀樂這般情感的流淌。
按照楊猛現在尚未圓滿的眼光來看,如果功夫到了,那眼裡、手中、腳下甚至指尖皆是拳意,連目光都,都可以透露出一股子精氣,也就是船越義熊那般可以懾人神魄的心劍目打。
所謂得道難,守道、護道乃至奉道更難。
這一個多月以來,楊猛看似瘋瘋癲癲,卻是按照日升月落的自然規律,時刻感受著自然對人體的影響,用道門的話來說,便是‘常觀日月執行急,欲挽光陰無漏地’,正是從自然日月星辰及山河湖海之中,領悟國術道藝的真諦,從而才能念頭圓滿,渾身暗勁再無洩漏荒廢的地步,尋到如何踏上道藝之路。
那麼接下來,便是不斷吸取其他道藝中的武道精髓,來滋養自己的道藝,從而達到養道、護道的目的。
所以,楊猛找到了吳菱仙,不單單是因為他是“同治十三絕”第一青衣時小福的得意傳人,更因為他知道吳菱仙的一個秘密。
前文書過,清代的武行,除了行走江湖開館傳藝的正門外,還有花榮葛念這四暗門與其緊密相關,而在金、皮、彩、掛、平、團、調、柳這明八門中,則是以‘掛’字門的賣藝武把式,和‘柳’字門高臺唱戲的梨園中人,與武行的聯絡最為密切。
人們都說梨園長青,特別在清代乃至清朝晚期,高臺唱戲的名角地位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得很多在正門武行裡幾近失傳的拳術武藝,反而在梨園中得以完整地傳承了下來。
時小福,1886年被選為清官教習,並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據傳時小福演戲時常常用白酒飲場,而他收的入室弟子,皆以“仙”字排名。
除了其中的秦燕仙不幸早夭外,其他著名者有張雲仙、張紫仙、吳菱仙、吳靄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等八人,時人起初稱之為“八仙”,等到後來“八仙”真正漸漸出名後,京城的票友們才忽然發現,這八位‘仙’,竟然與其師時小福一樣嗜酒如命,且都是無底的海量,因此又將他們八位稱做“醉八仙”。
一個人能喝正常,兩三個能喝也無所謂,但一門師徒九人,個個嗜酒如命,且醉酒飲場後演繹角色尤其精湛深刻,絲毫不見一點走板跑腔,這就很難不讓人覺得有點怪異了。
說不怪也不怪,因為這一門師徒九人,除了在京戲上的造詣極深外,身上也都有武藝在身,而且傳承的是幾近失傳的北方道門拳藝——‘醉八仙’。
楊猛也會醉八仙,但他這套拳法卻是在紅樓裡學來的,算是江湖上普傳的形法拳路,這種拳法藉著自己暗勁的功夫,偶爾用以搭手切磋或出奇制勝還算可以,如若拿來以之開館授徒傳藝,未免就會讓真正的行家笑掉大牙,覺得他是在誤人子弟了。
這個就像南拳一脈,普傳的醉八仙和魯智深醉拳一樣。
江湖普傳的路數,和那種師徒一脈傳承下來的正統道門或禪宗拳藝,無論是在拳架還是打法的關竅上,都有極為明顯的不同,最關鍵的是,那正統道門傳承下來的吞氣法門乃至其拳理神意之中,蘊含的武學哲理是江湖普傳永遠都學不到的,在傳承上不單是代代口口相傳,且還有其特殊的功效隱藏其中,這也是江湖普傳路數難以企及的地方。
這個道門密宗的拳藝,說白了就是最接近道藝的拳術,對楊猛養道護道至關重要,其中蘊含的吞氣發勁的關竅,很可能會加速楊猛將身上暗勁熬練圓滿的過程。
所以,你讓楊猛怎麼可能不惦記吳菱仙,還有他身上傳承下來的這套道門拳藝-醉八仙。
感謝‘生命的驚歎’、‘飛鳥’、‘攢錢買Q七’、‘稻草人’四位兄弟的打賞與滿贊!其他兄弟有沒有給滿讚的,價格實惠量還足,只要100多點幣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