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七年冬,寒風像刀子似的刮過陝西光禿禿的田野。
閻赴站在農家大院的糧倉前,手指撫過堆積如山的麻袋,麥粒在袋中發出沉悶的摩擦聲。
一個縣的人口加上每天數十上百的流民要消耗多少糧食?
即便是現在還有從各地源源不斷送回來的糧食,加上從周邊馬匪寨子搶回來的糧食,也很難說能撐多久。
如今整個從縣百姓還在領粥和糧食,以工代賑只是一方面。
全縣的百姓加流民,生計都壓在閻赴一人肩頭,讓他覺得有些疲憊。
好在這也是一個機會。
“大人,閻狼回來了。”
張煉匆匆趕來,開口稟報,這位典吏眼眸中也滿是血絲,這些日子籌劃糧食的事,安排以工代賑的事,沒少忙活。
一個滿身風霜的少年快步走來,黑袍下襬沾滿泥漿。
這是縣衙那位少年捕頭閻狼,清晨就被閻赴派出去,藉著流民的口,查探周邊災情。
“招地縣完了。”
閻狼神情複雜,露出凍得發紫的臉。
“粥棚有一對招地縣來的父子,說那邊樹皮都啃光了,路上全是死人,東邊的馬家堡更慘,聽說已經開始吃......”
閻赴抬手止住他的話,轉頭望向南方。
他知道閻狼要說什麼,可這個世道當真就是如此的。
閻赴的目光方向,是從縣新修的水渠,在冬日陽光下泛著微光,年前這裡也和招地縣一樣貧瘠,如今卻成了方圓百里唯一不會餓死百姓的地方。
“傳趙觀瀾和蔡元貞。”
閻赴突然道,張煉匆匆行李,旋即離開,只剩下閻赴一個人站在院落中,聽著遠處修築水渠,抬著青石條的民夫傳來的號子聲。
之所以說這次是個機會,也是因為流民中擁有各類人才,平日裡按照大明籍貫政令,是不能隨意遷動的,但現在不同。
要知道打造造反的基礎盤,除了糧食和人口,兵刃器械,牲畜輜重,基礎建設都是重中之重。
當兩位縣政司官吏匆匆趕到時,閻赴已經在地圖上畫了三個圈。
“大人!”
趙觀瀾和蔡元貞見到閻赴,第一時間行李,目光恭敬。
雖然不知道知縣大人是從什麼地方弄來的糧食,可總歸從縣數萬百姓在如此亂世中,都有了一條活路。
“招地縣、馬家堡、青林口,這三處流民最多,工匠也多。”
趙觀瀾立刻明白了這位魁梧縣尊的意圖。
“大人要用糧食換匠人?”
“不止。”
閻赴的手指重重敲在桌上。
“牲畜也要緊,眼見便要開春了,開春修水利需要畜力,工匠可以造器具。”
他轉向蔡元貞。
“你親自帶隊,每石糧對那些縉紳換三個匠人或四頭羊,記住,只要真本事的。”
蔡元貞剛要應聲,趙觀瀾突然插話。
“大人,招地縣那邊風氣彪悍,路上的山匪也未必像咱從縣一樣清理的乾淨......”
到底是年紀大一些,心思縝密的多,話音落下,蔡元貞已是出了一身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