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至崇禎時期的西北之亂,在朝廷裡面已經不算一件新鮮事。
但這個過程很值得深思。
起先西北一帶有流賊鬧事,頂多也就是擾亂社會治安的程度,放在韓羽認知和印象裡,情節嚴重的也就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而情節稍輕的,基本上就是三年以下。
具體情況大致就是今天有人帶頭搶了隔壁鋪子的豬肉,明天有人帶頭堵了某某豪紳的家門,幾把菜刀,幾個莽漢,鬧完上山,吃完喝完接著鬧。
這些人殺掉的最高官員,不過就是個知縣。
天啟時期,魏忠賢顯然不想因為這種事就讓皇帝從自己手中分權,所以能瞞的瞞了,不能瞞的就隨便找幾個頂包的人進詔獄裡待上一段時間,反正朝廷既不想管,也管不過來。
於是到了崇禎元年,也就是四年前,這種情況愈發嚴重,簡而言之,事兒鬧大了。
正如剛才韓羽所想的那樣,整個陝西,甘肅一帶,民變四起,流寇如蝗,幹掉知縣只能算是起步,某些地方甚至已經連巡撫都被幹掉了。
而且這幫流賊再不像以前那般鬧完上山,現在已經發展到有組織,有紀律,大規模作案,這裡鬧完換地方接著鬧,不散夥,聽號召,有固定領導的地步。
楊鶴調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前,他的前任,武之望總督,便是被這事兒給逼死的。
面對越來越多的流賊,朝廷不管,地方沒實力管,好不容易逮住幾個細問原由,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武之望直接就自縊身亡了。
事情已經發展到連堂堂三地總督都被逼死的份兒上,可在王老尚書的口中,不過就是士官皆亡。
甚至他還特意提到了袁崇煥與韓羽,這卻是為何?
朝堂上所有人都知道王永光想說什麼,即便連崇禎,心裡都跟個明鏡似的。
那不就是想讓韓羽調集蒙古大軍入西北平亂麼?
任由這些流賊鬧事總歸不是個辦法,朝廷又沒有多餘的兵力調去平亂,正好你鎮北侯韓羽手下有五萬蒙古騎兵,閒著也是閒著,西北的事你不去誰去?
王永光褲子一脫,韓羽就知道他要拉什麼樣顏色的屎。
最為關鍵的是,王永光還恬不知恥的提出讓兵部,吏部和戶部來想想辦法。
這話聽上去沒問題,平亂要兵部堪合,各地方官的空缺要吏部提名補缺,平亂所用糧錢和地方官的俸祿,需要戶部來籌措。
三個最關鍵的部門自然要好好商議一下。
然而西北流賊這事兒都已經鬧了快十年了,朝廷要能想到辦法早想到了,早平息了,何必等到現在?
答案是,皇太極死了,遼東再無任何隱患了,朝廷自然能騰出手來解決西北之事了。
而這裡面的潛臺詞,則在戶部尚書侯恂接下來的話裡得到了充分解釋說明。
“遼東之事,經年累月,所費銀錢數以千萬計,好在有上柱國,孫老侯爺以及韓侯盡忠報國,戮力平亂,這才消滅了皇太極之逆臣。”
“如今遼東既平,遼東諸軍的糧餉以臣之見,自是應當用在當用的地方。”
“西北之事愈演愈烈,已有朝廷無法掌控之勢,若不派兵鎮剿,勢必引發大亂,還請陛下三思。”
王永光這個吏部尚書沒說出來的,戶部尚書侯恂做了最後補充。
意思很明白,你袁崇煥,孫承宗,韓羽不是已經消滅了皇太極嗎?那遼東兵馬的糧餉是不是應該減一點了?西北這麼大片地方等著用錢,可不能還像以往那樣只將就你袁崇煥一個人吧?
說白了,王永光和侯恂就是想卸磨殺驢,儘可能的讓袁崇煥交出手中的兵權。
之前說了,本來自景泰以後,兵部逐漸掌握了朝廷的兵權。
可唯有袁崇煥例外。
因為遼東諸軍基本上只聽他的號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