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不繼續攻打瀋陽,崇禎自己沒有主意,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詢問兵部的意見。
兵部尚書梁成棟就在殿內,聽到問話,急忙躬身應道:
“啟奏陛下,臣與兵部諸多大臣商議過,瀋陽城高牆厚,而我們的兵力,大多都是騎兵,不善攻城,若是強攻,只怕要損兵折將。”
“所以臣以為,還是讓袁崇煥暫時穩住遼河以西的廣寧,義州,大淩河等地,構築城池,形成壁壘,以斷絕女真再度渡過遼河,擾我百姓的可能。”
梁成棟雖然剛剛從申用懋手中接過兵部尚書的擔子,可他這番話說得卻是頭頭是道,滴水不漏,有理有據。
但他故意遺漏了一點,那就是再繼續打下去的話,糧草從何而來。
如今大明朝上下餓殍遍野,當初韓羽為徵得蒙古大軍的糧草,可謂手段盡出,也堪堪才搞來幾十萬石糧食,也就夠蒙古大軍用兩個月的。
而一旦袁崇煥繼續攻打瀋陽,能不能打下去另說,首先是糧草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戶部沒錢,即便有錢現在也買不到糧食。
二十天前己巳之變時,二十萬勤王軍為何一動不動?
其中一個原因,不就是沒有糧食麼?
將士們吃不到肚子,拿什麼去打張?
梁成棟故意沒有提及這一點,崇禎沒有注意到,周延儒和溫體仁卻是洞若觀火,只是兩人不約而同的保持了緘默,並未出言點破。
崇禎本就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對梁成棟的話十分認同,認為既然討不了好,那幹嘛還要繼續打下去?
“內閣的意思呢?”
但他還是象徵性的問了一嘴周延儒。
畢竟打不打內閣說了算,一旦出了問題,他也好找主要負責人問罪不是?
當皇帝他可能不太善長,可找人背鍋他可實在太在行了。
“啟稟陛下,臣與諸位閣臣都商議過了,我等的意見跟兵部一致。”
“如今我軍西平堡大勝,已然將女真趕回遼河以東,乘勝追擊難有成效,莫不如就地休整,等明年春天,再做決定。”
世間所有大事,往往就壞在少數幾個人的手裡。
特別是在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的社會體系中,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就跟北方的雪一樣,每年冬天總會來這麼一場。
而且歷朝歷代,無數優秀的政壇大佬想方設法的想要解決,卻都無法解決。
這還是個死局!
周延儒顯然不是當首輔的料,野心驅使他坐到今天這個位置,與他的能力極度的不匹配,導致他很多時候都只是在純粹的拍馬屁和和稀泥。
要說別的本事,他可真是一點兒沒有。
然而崇禎就好這一口,就好周延儒拍的馬匹。
偌大的明朝官場,除了周延儒以外,還真就沒幾個人能拍到他心坎裡。
這君臣倆,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了。
“行,那內閣擬旨,賜袁崇煥五軍都督府左都督之職,繼續統攝薊遼諸軍,遼東指揮使韓羽晉遼東參將。”
“孫承宗......他被人俘虜,至今下落不明,暫時不宜賞賜,先這麼辦吧。”
對於孫承宗這個救火隊員的被俘,崇禎並未顯得心痛,反而像是無關緊要一般,隨意一句話也就帶過去了。
周延儒與一種內閣大臣對此皆毫無異議。
可就在第二天的朝堂上,當崇禎將西平堡大捷之事,以及對袁崇煥,韓羽等人的賞賜宣佈完以後,都察御史石巖峰站了起來。
“臣要參一個人。”
“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