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54章 第二次黃海海戰(終)

但讓眾人十分困惑的是八重山號通報艦為何一直沒有出現,直到同樣不見了的建威號歸隊,眾人才知道,建威、建安兩艦與八重山號在牙山灣內發生了一場接觸戰,八重山號或許是不想參與戰鬥,在互相傷害了一陣子後便向南方撤退了。

海戰結束了,沒沉的戰艦自然要盡力帶回。

相對來說,艦況較好的和泉號與楚泰號臨時維修一下就可以自行返回。

千代田號的水線有著裝甲保護,損傷其實不太嚴重,在堵漏、抽水、維修之後由楚同號拖帶。

而受損更加嚴重的楚雄號則在緊急維修後交由橫海號拖帶。

嚴島、橋立的兩門320mm艦炮是個寶貝,楊昌濬實在捨不得,但這兩艘戰艦已經完全動不了了,艦體進水嚴重,戰艦都快散架了。

但這兩門巨炮至少值三十萬兩,因此在緊急維修後,交由定遠、鎮遠拖帶。

確認海戰徹底結束之後,遊走在交戰區域外的列強軍艦才緩緩接近,並放下小艇幫助巡洋海軍進行救援,但被楊昌濬等人謝絕。

而列國海軍也親自體會到了這場海戰的恐怖,一個國家幾十年的積累就像這樣毀於一旦,僅僅用了五個小時,日本聯合艦隊損失12艘軍艦,陣亡三千多人,大清巡洋艦隊兩艘戰艦沉沒,六艘戰艦重傷,九百多人陣亡,如果算上第一次黃海海戰的結果,中國方面總共有五艘戰艦沉沒,三艘戰艦重傷廢置,日本方面總共有十二艘戰艦沉沒,四艘戰艦被俘。

當天晚上六點半,經過三個小時的緊急搶修,巡洋艦隊開始返航,囿於戰艦狀況,巡洋海軍準備返回旅順港,在那裡暫時休整。

次日凌晨四點,巡洋艦隊駛入渤海,半小時後入港。

一月中旬剛從福州船政局趕赴旅順造船廠任造船廠總辦的沈翊清親自來到港口迎接。

沈翊清是清末船政大臣沈葆楨之長孫,光緒六年(1880年)入船政,後來在黃埔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均有任職,在東南章約簽訂之後,九來到旅順接管旅順造船廠。

不同於閩局、滬局中清一色的法國造船器械,遼局中的大部分造船器械都來自於德國和美國,李鴻章對此也十分上心,廠內的整體情況還算不錯,機器大多都比較新,保養的也很好,造船廠的工人在建造民船方面也算手藝嫻熟,只是軍艦不曾建造過。

相比於福建和上海,旅順造船廠雖然技術上不太行,但卻有著一個得天獨厚的又是,那就是擁有一座1.23萬噸的船塢,比江南造船廠的浦江船塢還大。

“楊軍門,恭賀凱旋!”

“全賴將士用命!”

兩人互道一聲慶賀,隨後沈翊清就開始指揮戰艦入港和維修,旅順港內只有4座船臺,其中一座還在建造軍艦,這是沈翊清從船政手上要過來的訂單,原本是北洋水師訂購的戰鬥訓練兩用艦,現在被調到旅順造船廠建造。

船臺緊張,維修自然也要排個序,本國受傷最重的廣元號、楚雄號與靖海號優先,寧海、平海、楚泰三艦排在她們後面,而艦況較好的龍威、楚同等艦在旅順港修整之後南下修理。

日本被俘戰艦方面,嚴島、橋立這兩艘全是問題的軍艦直接被廢置,留在港內等待拆解,旅順造船廠對於千代田號與和泉號的結構還不瞭解,需要先行分析。

隨著東方露出魚肚白,旅順港內也變得擁擠起來,許多來自於江南造船廠和福州船政局的工程師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接手了旅順造船廠的工作,並且將要長久留在這裡。

大量的工程師和工人代替了疲憊的軍人,出現在軍艦上,對戰艦進行分析檢修,準備修理方案,還有不少有經驗的工程師帶著自己的學生在戰艦上進行現場教學。

回到海軍宿舍的楊昌濬站在樓上眺望著旅順港內的情況,看著燈火通明的船塢與醫院,楊昌濬拿起一張信紙,開始寫信。

當朝陽穿過窗戶落到楊昌濬的面前,他才放下筆,將信件收好,喚來了勤務兵......

“打勝仗了,讓將士們好好休息休息,好好過個年,明年還有硬仗要打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