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98章 土地三板斧,為了工業第一斧

在1901年這一年中,成功度過了一段最艱難的時期,沒有丟失任何國土,也從英國手上收復了一些不確定的部分。

在此過程中,左孝威還收到了一份來自於班老人民的書信:

“給左總統的信:

有信給左總統,其他禮品沒有,只送給左總統一把銀刀和一物件牙。

請問班老歷來是中國的土地,但是現在還有外國人的找溫(官員)駐著,以前勘測國界時,外國官送來東西給我們,我們沒有接受,英國人就打我們,因此恐懼,現在外國人經常來班老,假使班老歸中國,請派共和大軍來駐,保護我們,班老人民的心是永遠不變的。

如不要班老,也請回信。”

這一封樸素而真摯的信件一經刊登,一場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潮迅速興起,在萬眾呼聲中,中央又逐步和平的收復了青海、西藏和內蒙古各旗,開始重新向各地派遣軍隊和官員,進行治理,並準備籌備三地建省工作。

同時,總參謀部也制定了收復外蒙古的作戰計劃,並準備在1902年初正式執行,對於外蒙古,左孝威依然採取“先武力後懷柔、分化打擊”的策略,將與庫倫不和的呼倫貝爾劃入黑龍江,阿爾泰劃入新疆,拉攏其中受壓迫的杜爾伯特等部,削弱庫倫的影響力,然後逐步拆散蒙古王公們之間的聯絡,並逐步推行教育,移民實邊。

針對外蒙古的行動在事實上就是與沙俄的一次暗中碰撞,而最終的結果自然是以擁有大義傍身,名正言順出兵的中國勝利作結。

當然,這也不是一場完全的勝利,唐努烏梁海尚在敵人手中,伊犁亦在沙俄。

在逐步收復邊疆地區的同時,國防陸軍也對國內軍隊進行整合,將各省暫編師整合轉為正規師,取消乙種師編制,轉而新增預備師編制。

預備師就是架子師,每師僅有七千人,預備師總數不多於常備師的三分之二,不少於常備師的五分之二,組建這一單位的原因也很簡單,本國缺錢,沒有辦法大量維持正規師。

經過一系列整合,陸軍擁有教導總隊1支,常備步兵師26個,預備步兵師16個,騎兵師19個,混成旅9個,其他獨立炮兵部隊及裝甲列車支隊23個單位,共計73萬人。

除此之外,黑吉疆三省還實行生產兵團制度,三省人口僅有600萬,且多以青壯年為主,在必要的情況下,六省可以拉出百萬大軍。

但這遠遠不夠,東北的礦產資源豐富,在工業時代,其已經不是農業時代的苦寒之地了,而是待發掘的寶藏。

但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口,這就需要更大力度的加大移民,而大規模的移民是一件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其考驗政府組織能力、財政情況、國家交通水平等等。

為了獲取更多的移民和工業人口,左孝威連續簽署了兩份法案——《移民實邊土地法案》和《土地贖買法案》

前者主要內容是從蘇浙皖、晉冀魯豫、鄂湘等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嚴重的地方向東北和西北遷移人口。

遷移至東北和西北的民眾只需要支付十分低廉的價格就可以獲得35畝的土地,並享有免稅五年的優待。

對於遷移過程中的花費,由政府報銷90%,並且,政府還會給予其無息貸款,以供其旅費、土地費用和種子農具,三年之後開始償還貸款。

唯一的要求是,其需要服從當地生產兵團的統一管理。

這一政策對於那些在飢餓線上掙扎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一項活命的善政。

而後一項法案是為了將大量的貧農和佃農從舊的土地依附關係中解脫出來,增強其購買力,為工商業發展掃清道路。

從效果來說,土改明顯更為有效,但土改本身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而且很有可能導致國內政局的大動盪,這在沙俄的戰爭威脅面前是不可接受的,在戰爭面前,國內一切要以穩定為首要目標。

並且,這兩個政策其實是相互配合的,共同削弱鄉紳在中國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而鄉紳們也不傻,很快就察覺到了問題所在,在各地陸陸續續的都出現了鄉紳鼓動百姓衝擊政府的事件。

對於這種情況,中央自然也做好了準備,由左念微提出的基層治理體系就開始發揮他們的作用了。

由原東南日報改組而來的《共和日報》開始在報紙上刊登對這兩項法案的解讀。

而基層的幹部就將這些內容以口口傳播的方式傳遞下去,逐步使得百姓瞭解情況,團結百姓,對抗鄉紳。

這一過程雖然艱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同時,左孝威還在國會上進行演講,嚴厲指出:“移民實邊和土地贖買是國策,事關國家安全與中華復興,不容置疑,凡是有嚴重對抗行為者均可視作國家和人民的敵人,應當立即予以剷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