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幹部們積極溝通的同時,在各地執行剿匪任務的軍隊也開始對一部分態度惡劣計程車紳進行打擊,以殺雞儆猴。
隨後,當地的民兵也在軍隊的領導下,陪同幹部督促兩項政策的落實。
現階段的政策還是比較溫和的,如果依然不服從,那就真的不能怪左孝威心狠手辣了。
在兩項政策的推行下,僅1901年下半年,就有三百多萬人被從傳統的土地中解放出來,而這一數字仍在以幾何倍的速度增長。
三百萬人對於中國的人口總數來說可能看不出來什麼,但放在其他大部分國家,那都是一筆巨大的人力。
隨後,這部分人又將以約一九分的比例向工業和邊疆屯墾分流。
數十萬人湧入工業領域,這意味著又是數個大型工業基地的出現。
而湧向邊疆的百姓又將為邊防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促進邊疆的經濟發展,至少,對解決當地駐軍的糧食問題是有著很大的緩解的。
但龐大的人流又對交通提出了要求,蘇浙魯等省的人還可以走海路,政府出資建造了大量的短途移民船。
而對於內地的各個身份來說,陸路要難走的多,在沒有鐵路的情況下,那幾乎是要以人命趟出來的。
左孝威做出決定,暫緩建設其他鐵路,而集中精力建設京沈鐵路、長哈鐵路和秦豫鐵路,儘快完成通往東北和西北幹線的建設。
在建國之初,交通部定下了兩橫兩縱的“井”字鐵路網,其包含九條主要鐵路,京哈線、京漢線、粵漢線、京滬線、滬湘線、湘黔線、黔昆線、蘭新線、隴海線,這九條鐵路及換乘站共同構成了自哈爾濱至廣州、北京至杭州、海州至迪化、上海至昆明的四條大動脈。
這些鐵路線建設進度不一,但國家力量有限,在戰爭面前只能先集中力量修建京哈線、蘭新線和隴海線。
而正在修建的京沈、長哈鐵路屬於京哈線,秦豫鐵路屬於隴海線,這兩條鐵路都與移民實邊政策息息相關。
為了更快的建設東北的鐵路,陸軍、公安部與交通部共同組建了三支築路兵團和鐵路警備聯隊,共計二十七萬人。
為了解決東北鐵路建設的原料問題,一座嶄新的鋼鐵廠以極快的速度在瀋陽拔地而起,一邊建設一邊生產。
這座鋼鐵廠名為“瀋陽第一鋼鐵廠”,1901年3月開工建設,1902年1月煉出第一爐鋼,建造速度讓英國人都感覺不可思議。
這座鋼鐵廠重工業部出資59%,國內籌集資本6%,剩餘均為英國資本。
該鋼鐵廠將分三段建設,第一階段在1902年4月建設完畢,月產鋼0.8萬噸,擁有配套的軋鋼廠等,可承擔鐵軌生產工作。
而西北的鋼鐵廠的建設則不容樂觀,因此,秦豫鐵路的鋼軌主要來自於徐州和武漢,透過鄭漢鐵路、鄭濟鐵路和水路運輸。
在鐵路建設的同時,兩座軍工廠也在東北和西北開工建設。
1901年7月,瀋陽兵工廠開工建設,兵工廠下屬槍廠、火藥廠、刀具廠、小炮廠、大炮廠、槍彈廠和炮彈廠等七個廠,種類齊全,可以生產除150mm及以上重炮外的所有制式裝備。
其預計單月產能可達到步槍4700支,重機槍51挺、各式迫擊炮193門、大炮68門、手榴彈4萬枚、步槍彈98萬發、機槍彈22萬發、炮彈8.9萬發,各式火藥二十噸,刺刀鐵鏟、鐵鎬及軍刀1.6萬具。
1901年10月,蘭州機器局的改組重建工作正式開始,這裡將建設一座月產585支步槍,8萬發槍彈和4千發迫擊炮炮彈的中型兵工廠,同時可以組裝和修理重機槍、75大炮等器械。
在中國大建工業的同時,沙俄也在瘋狂的備戰,歐洲的工業區生產的鋼鐵、鐵軌和軍械透過鐵路向著東方運輸,越來越多的俄國軍民在沙皇的一紙調令下冒著風雪趕往中亞。
除此之外,沙皇還不顧惡劣的施工條件下達的命令,要求加快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以便於可以投射更多的力量到東方。
相比於另一個時空,中國在邊境的力量更強大,沙俄能夠徵發的華人遠少於另一個時空,僅有數萬人,因此,幾十萬華工屍骨撲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兩邊的慘狀並未發生。
但在沙皇瘋狂的命令下,數十萬韃靼人、哥薩克和斯拉夫人依然冒著風雪搶修鐵路,每公里便有數人乃至數十上百人倒下。
在西伯利亞與中原、東北,上百萬人投身鐵路建設工作,兩國鐵路里程飛速增長,中俄兩國每天都有數十公里的鐵路落成。
交通與工業,是戰爭之下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