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101章 華夏聯邦與華日同盟

1902年10月19日,一艘隸屬於輪船招商局的大型郵輪在兩艘巡洋艦的護送下駛入大沽。

港內的華洋商船船員紛紛側目,看向這艘郵輪,順著桅杆看上去,上面同時懸掛著三巴紋旗和中華旗。

這個旗幟對於常跑東洋的船主們來說自然不算陌生,琉球王國國旗,旗面黑色,三道紫色巴紋,下浮一條紫色橫線。

船舶剛剛靠岸,港口中一隊候命的陸軍士兵就立即站好,軍樂隊開始奏樂,輪船上走下數十位身著明制王服、官服的人。

琉球王尚泰抵京!

這一訊息在當天中午便隨著電報飛往全國各地。

首任內閣總理劉坤一親自前往迎接。

庚子革命發生之後,除了幾大主要城市,其他地方的官僚基本是成批成批的投降,那些地方督撫也不例外,除了張之洞等少數幾人回鄉歸隱,其他諸如劉坤一、王文韶等人都選擇歸附新政府,減少了武力收復的代價,作為回報,在建立共和國之後,左孝威便提名原山東巡撫劉坤一為內閣總理。

琉球王尚泰抵京這一意義重大,在共和元年,左孝威對原清朝藩屬定下了三級原則,作為最核心列強幹擾最少的朝琉越三國,他們被劃歸到“華夏聯邦”的範圍內。

四國共同組成聯邦,中國元首擔任聯邦主席,其餘三國實行“郡國並行制”,三國各設御史官,由中央指派,有權監管各國行政、立法和司法。

中央設立朝鮮、琉球、安南三郡,郡治官員,中央派員和地方官員各佔一半。

中央在三國首都及軍事要地駐守數量不等的軍隊,歸屬聯邦特別防衛軍,軍費由各國政府分攤。

除了這些行政內容,還有一項極為關鍵的便是三國國王長居北京。

但這一項處理起來要十分小心,畢竟史無先例,即便是朝琉越三國對此也是十分牴觸,因此中央對於這件事執行的很緩慢,一直到今年,才令琉球王赴京。

而在琉球王國使團全部下船之後,船艙中方才走出數位身著西裝的人,匆匆登上馬車,在一隊國安局的特別科員護送下前往天津火車站。

10月20日,尚泰抵京,內閣將原清廷恭親王府改造,贈予尚泰,這座王府在北京的諸多王府中首屈一指,儲存最為完善。

為了迎接尚泰,內閣組織了極為盛大的歡迎儀式,包括總統左孝威、總理劉坤一、聯合會議主席孫逸仙,朝鮮、安南王國駐京特使等數十位大佬出席。

會議開始之後,左孝威略做開場演講,隨後將會場交給了聯合會議主席孫逸仙。

“……諸位同胞,中華與諸藩骨血相連已二千年,漢唐之際,曾為一家,後大小分離,宗祠各立,小宗受大宗之封,領命成一國,為中華藩屬,朝貢不絕……”

“……昔甲申之變,神州陸沉,滿清竊據神器,致中華暫微,諸夏蒙塵……今天下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西洋諸國勢大,諸夏唯攜手並肩,大小一家,共建共和,衛護華夏之獨立……”

“……欲興華夏,唯富國強兵一道,富國需行改革,重農業,興教育,促工商,使百姓富足,漸開民智……強兵之路,需統一指揮,嚴明號令……”

孫逸仙的演講標誌著“諸夏共和論”的形成,也代表著中央準備強行推廣郡國並行制,並且打算更進一步,趁著中俄戰爭,取得各國的軍事指揮權,最終實現郡縣三國,讓聯邦成為一個真正的聯邦,而非英聯邦那種鬆散的國家組織。

朝鮮琉球雖然國狹地貧,但地理位置關鍵,在鉗制日本方面十分重要,而安南也極為關鍵,先且不談其農業資源,單一個峴港便足以證明其價值,峴港是中國不僅是維護整個南海權利的重要支撐點,更是中國未來開拓南洋的總基地。

而尚泰聽完孫逸仙的演講,也是撫手稱快,但心中如何想,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了,1866年受同治帝封琉球王,位同親王,以示恩殊,隨後美法荷英列強紛至,開啟琉球國門,72年受明治天皇封琉球藩王,79年“琉球處分”,被迫往東京王邸長居,95年甲午戰後,歸國統領政務,如今又赴北京,餘生如何,尚未可知,琉球如何,亦未可知。

而在場的朝鮮王國特使、承政院承旨崔益鉉,琉球王國特使、文明殿大學士阮文慎兩人對視一眼,默然不語。

崔益鉉作為一個保守儒生,不認日本,也不認滿清,只奉明朝為正朔,當年因反對《日朝江華條約》而被流放,甲午之後官復原職,曾慫恿朝鮮現任國王李載冕寫信支援左孝威登基稱帝。

阮文慎在中法甲申戰爭中替安南咸宜王聯絡清軍,險遭法軍槍殺,戰後受到了南洋的支援,平步青雲。

這兩人本來都是以為天朝改朝換代,來恭賀左氏稱帝,結果沒想到天朝要玩共和,後來幾經輾轉,留在了北京,成為兩國駐京特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