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指導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在備戰期間,政府主導了大部分的重工業建設及生產,無論是鐵路、造船還是鍊鋼,政府投資,政府調控,在一次次的引導中,全國上下的目標非常明確。
“一切為了勝利!”、“戰勝沙皇俄國!”、“共和國萬歲”等標語和宣傳海報貼滿了大街小巷。
在這種舉國上下一致的氛圍中,共和國開始了她新生的第二個年頭,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瀋陽鋼鐵廠、直隸水泥廠等十七家重工業企業得以翻新或建立;北方煤炭集團在開平成立,隨後遷至太原;中華鹽業集團完成了對川鹽的合併;中華鐵路集團建立了粵、湘、豫、遼等多家鐵路公司......
在政府的主導下,重工業飛速發展,而輕工業則基本依靠民間力量,其中發展的最為迅速的是紡織業,在土地法案和移民法案頒佈之後,一系列鼓勵工商發展的政策也被推出,東南計程車紳們中也有一部分聰明人,已經明白依靠土地已經不是辦法了,開始嘗試投資一些紡織廠。
中國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也在土地法案的推動下被解放出來,得以進入工廠,大批的南洋華商也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回國投資。
為了更好的瞭解國家發展情況,新組建的國家統計局在內閣的領導下,陸軍的配合下,在1901年10月開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和經濟普查。
經過人口普查,除了尚未收復的外蒙古地區,全國人口總數達到了4.75億,針對黑吉疆三省的移民政策正在穩步推進,並且隨著鐵路建設愈發完善,政府組織經驗豐富,這一程序會越來越快。
在經濟普查中,全國GDP為14.1億英鎊,比沙俄低三億英鎊左右,政府財政收入達1.16億英鎊,約為沙俄的50%多,但在政府財政支出方面,由於戰爭和重建,本國已經連續三年高於1.35億英鎊,儘管有著一系列補救措施,但國家負債依然高達0.93億英鎊,而沙俄也沒好到哪裡去,都是債臺高築。
在1901年,政府相繼拍賣了大部分旗人資產,並將其投入到新的工業建設之中,推進工業和軍事建設。
在工業生產上,1901年全年原鋼產量為49萬噸,僅有沙俄的四分之一不到,但煤炭產量兩國已經十分接近了,沙俄為1650萬噸,本國為1498萬噸。
在鐵路里程上,全國鐵路里程達1.12萬公里,中國完成了京沈鐵路、京漢鐵路和秦隴鐵路三大鐵路幹線的建設,同時修建了全國第一座黃河大橋——鄭州黃河大橋,溝通了大河兩岸。
而民間對於鐵路的熱情也很高,不同於投資重工業時的畏手畏腳,各地商人士紳對於投資鐵路的熱情很高,尤其是晉商們,這或許也是他們對於戰爭的靈敏嗅覺。
毫無疑問,隨著發展,時間終究是站在中國這一邊的,作為一個新生政權,中國的發展速度遠快於沙俄,可供轉化的潛力也高於沙俄。
但時機卻不等人,在累累白骨之上,沙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工作,僅剩柏海兒湖(貝加爾湖)段和海參崴段尚未通車,其中海參崴段也已經快要結束了,剩下的只是鐵路的連線問題,最遲在今年末就能完成。
而貝加爾湖段的施工難度相當高,雖然即將在明年開工,但實際要多少時間才能修成,沙俄自己都不確定,畢竟沙俄的鐵路建設已經被逼到了極致,每個月都會有數十人因逃跑而被槍斃,數百人葬身鐵道兩旁。
另外,西伯利亞大鐵路現在修建的其實是向東方的單線,所以這條大鐵路的軍事用途遠大於民用,屆時沙俄在向東方的兵力運轉和後勤保障上,將取得重大進步,而中國在東北的優勢也將被進一步削弱,在西北的劣勢會進一步放大。
沙俄陸軍在中國周邊的總兵力約20萬人,其中大部分在中亞地區,東北地區僅有6萬常備軍,而如果大鐵路修通,東北地區的俄軍數量能夠直接提升到15萬,戰爭狀態下還能再增加十萬左右,而西北的壓力會更大,屆時雙方的戰爭規模或許會達到百萬級。
在這種情況下,陸軍想要取得勝利,將會有巨大的困難,收復清朝時期的失地估計難以做到,能把伊犁和唐努烏梁海收回來就已經很好了。
而陸軍的失敗對於一個陸權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海軍方面,沙俄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將在1904年左右完工,海軍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因此,在經過一系列考量之後,左孝威還是決定將對俄開戰的時間放在1904年之前。
戰爭的時間早已確定,工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拉到了現有國情下的最快,總參謀部也已經做好了大量的備案,剩下的能改變的也就只有外交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