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黃埔級與同期建造的“閩侯”級驅逐艦相比,兩者發揮的作用基本相同,但後者對於近海的雷擊任務而言,似乎有點大了,價效比降低。
因此,在後續的發展中,黃埔級依然保持建造,在1897年6月開工建造了第二批雷擊艦,被命名為“江寧”級。
但這批雷擊艦正在建造時,突然被左念微的一封電報叫停,隨後,一批蒸汽輪機被送到了江南輪機廠進行測驗。
而世界第一艘安裝蒸汽輪機的軍艦就在黃浦江上誕生了,這是一艘廣左級魚雷艇,在改裝後更換了蒸汽輪機。
然後,該艦在長江口跑出了39節的高速,而參與實驗的海軍官兵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準備駕駛這艘魚雷艇沿岸航行,北上至海州基地。
於是,該艦在6月29號上午從長江口出發,僅用五個小時多便從上海航行至海州,期間蒸汽輪機表現良好,平均航速達到了40.3節。
隨後,實驗人員又進行了一次往返測試,證明蒸汽輪機可以保持最高航速超過12個小時。
這一資料震驚全場,海軍立即要求江南造船廠為江寧級雷擊艦更換蒸汽輪機。
1897年10月,首艦江寧號下水進行海試,在航行中跑出了38節的航速,並保持該航速長達13個小時,成為了“世界第一艘安裝蒸汽輪機的雷擊艦”。
蒸氣輪機的優秀表現讓海軍在其他艦種上動起了心思,海軍首先想到的就是速度為王的巡洋艦。
在1896年6月,福州船政局內開工了兩艘防護巡洋艦,分別被命名為“閩江”號、“錢塘江”號,屬於十年擴張計劃的一員。
閩江級艦體全長129.4m,寬14.4m,吃水5.83m,標準排水量4600噸,採用艏艉樓制型,穹甲防護模式。
不同於英國,東南海軍並不需要參與殖民地作戰的一等防護巡洋艦,因此,在東南海軍看來,一艘防護巡洋艦的噸位不需要超過6000噸。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魏瀚在1896年4月完成了一艘防護巡洋艦的設計,這艘防護巡洋艦參考了濁水溪號(吉野級)和英國為阿根廷建造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號,同時吸取了九龍江級的經驗而成,其最終結果就是一艘修長優美的英式巡洋艦。
在海軍最關注的動力方面,閩江級採用八座雙頭鍋爐,四座霍索恩-萊斯利複合蒸汽機兩軸推進,最大輸出功率17000馬力,航速為24節(閩江號稍快,達到24.3節)。
武備方面,閩江級裝備有兩門203mm阿姆斯特朗45倍徑主炮,沿中軸線分佈。副炮為八門120mm速射炮,安裝在兩舷的耳臺上。中間炮為十二門75mm速射炮,小口徑速射炮為六門47mm機關炮,分兩層分佈在兩舷。
防護方面,該艦吸收了甲午戰爭中的經驗,在多層水密艙等方面進行了改進。
除了擁有極高的航速,優秀的武備佈局和良好的防禦,這級戰艦的價格也令海軍相當滿意,兩艦總價為286.3萬元,約合40.9萬英鎊,同與其同時期、艦型相似的海天艦相比,其價格降低了足足三分之一。
事實證明,只要工業基礎足夠,自造軍艦的價格會比購買便宜很多。
閩江級兩艦在今年的6月和7月相繼完工,雖然不至於說一下水就落伍,但也是讓海軍感到惋惜。
要是讓左念微來看,其實也沒什麼好惋惜的,現在的蒸氣輪機技術還不完善,各海軍大國還要再過十年才將蒸氣輪機用在中大型軍艦上,在一戰之前,擁有24節航速的閩江級在實際作戰中都不算落後。
但對於海軍的想法,左念微還是很支援的,可以先建造一兩艘權作實驗,蒸氣輪機在目前使用上,還是放在驅逐艦作為合適。
因此,1898年,第一艘使用蒸氣輪機的防護巡洋艦在旅順造船廠開工,該艦依然以“閩江級”為藍本進行改進,被命名為“遼河”號。
其最主要的改變就是裝備了兩臺由1座高速汽輪機和1座低速汽輪機構成的蒸汽輪機組,四軸推進,輸出功率達18000匹馬力,航速接近25節,同時,節省下來的空間為該艦贏得了更大的續航,在12節的巡航速度下,該艦可以行駛7000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