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外購的戰列艦,國內其實也在努力的追求自產,從1895年12月起,江南造船廠就在嘗試建造更大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
在考慮過本國國情、船廠技術水平和戰略需求,建造航速適中、火力兇猛的岸防戰列艦成為了首選。
事實上,日俄戰爭中,俄國確實派了數艘岸防戰列艦到遠東來,真不能理解是怎麼想的,純純意氣之爭……
因此,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江南造船廠就開工建造了兩艘岸防戰列艦,是橫海級岸防戰列艦的放大改進版本,均為法式戰艦。
首艦名為“伏波”,1895年12月開工,1897年6月下水,1898年12月才服役,排水量7900噸,航速16.5節,裝備有兩座雙聯裝305mm35倍徑主炮,十門152mm副炮,反雷擊炮群為十二門57mm機關炮和十二門47mm機關炮,並且裝備兩具457mm魚雷發射管,其防護同樣是使用了克虜伯裝甲,透過大量削減航程和動力來換取重炮重甲,以至於適航性進一步下降,其在10節航速下只能行駛950海里,在南海航行時就出現了一定的晃動。
第二艘戰列艦名為“安瀾”,目前尚在設計之中,預計1900年開工,其設計排水量為11500噸,航速17.5節,裝備有兩座雙聯裝305mm35倍徑主炮,十二門152mm副炮,反雷擊炮群為二十門75mm速射炮和十二門47mm機關炮,裝備兩具457mm魚雷發射管。
與伏波一樣,安瀾號同樣採取了以航程換裝甲的操作,10節航速下,安瀾只能航行988海里,而作為回報,該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為354mm,裝甲隔艙壁為305mm—354mm,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335mm,採用徐州煤鋼總局生產的克虜伯硬化裝甲,動力系統為江南輪機廠生產,火炮由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戰艦,而且還是一艘萬噸戰艦,在建成時,其風頭甚至壓過海若級一頭。
由於建造時間較為靠後,所以這兩艘戰艦的火力和裝甲都是要遠勝於俄國同級艦的。
例如伏波號,憑藉著7900噸的排水量,做到了火力、裝甲、航速均超過了沙俄的納瓦林級近海裝甲艦(10206噸),而且由於上層建築的設定合理,伏波級的適航性也比其高上一點。
而安瀾號在這方面還專門做了調整,火力、裝甲、航速、適航性遠遠超過沙俄最大的近海裝甲艦——三聖人號(13318噸)。
本國建造的兩艘岸防戰列艦在建成之後就一直在北洋艦隊中服役,同時還兼任著“訓練艦”一職,因此兩艦在裝備上非常齊全,設計上也對訓練需求多有考慮。
而在戰列艦進入到東南海軍之後,另一種不起眼的戰艦也隨著一項重要的技術變革在海軍的序列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這種戰艦就是雷擊艦——
隨著魚雷艦艇的發展,1893年一艘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新式軍艦“哈沃克”號在英國建成。該艦擁有遠大於一般魚雷艇的排水量,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3英寸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敵方魚雷艇。
此外,該艦還攜帶3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可用於攻擊敵方的大型戰艦。
魚雷艇驅逐艦這一新式軍艦的出現,立刻引來了列國海軍的廣泛注意。儘管各國對其的定義千差萬別,賦予其的作戰任務也不盡相同,但都不影響他們對此類發展潛力巨大的戰艦進行大量的建造和改進。
魚雷艇驅逐艦在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開始被一些國家稱為“雷擊艦”,以與傳統的“驅逐艦”進行區別,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其主要功能。
而東南海軍內部則給予了這種艦艇兩個稱呼——“雷擊先鋒”、“帶刀侍衛”。
這也說明了該艦的兩個主要用途,進攻時主要作為魚雷艇行動,而陪伴艦隊護衛時則主要發揮驅逐艦功能。
東南海軍在驅逐艦方面的應用也有一段歷史了,當初建造的“建威”級魚雷炮艦事實上就可以被稱作驅逐艦,但由於魚雷艇未在甲午戰爭中發揮出真正的作用,該艦的驅逐艦功能就一直不太明顯,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事件內被作為通報艦使用。
因此,對於雷擊艦這一近似艦種,東南海軍也在1896年初開工建造了一個單位,以便於與建威級進行對比。
這一級雷擊艦被稱為“黃浦”級,以建造地上海的縣來命名,其規則與驅逐艦一樣。
黃浦級共建造六艘,為一個作戰單位,排水量350噸,航速27節,常規武器為一門75mm速射炮和四門57mm速射炮。
其主要武器,魚雷武器為兩具單裝可旋轉式18英寸魚雷發射管,沿中線縱列安放在後部的上甲板上。
該艦的制型與福州船政局同期製造的立春級魚雷艇無異,基本是將對方放大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