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大閱結束之後,北洋的最後一型防護巡洋艦也在伏爾鏗造船廠開建了。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海軍的大發展上時,左念微關注起了陸軍。
從總體來看,陸軍發展比預想中的要容易一些。
只是純粹的新式陸軍發展並不容易,只保持了四師三旅,共計七萬餘人,三個步兵師分別駐臺、駐閩、駐越,一個騎兵師則在蘭州駐守,三個混成旅分別在福州船政局、江陰軍港、舟山軍港、江南造船廠、徐州兵工廠、徐州鋼鐵廠等地,以團為單位活動,由於新式軍隊中戰兵只有一半左右,所以許多非戰鬥人員都偽裝在各地的工程局等洋務企業中。
但半新式軍隊的數量就不少了,左宗棠以楊昌濬在江陰軍港內練的軍隊為藍本,練了一批楚軍嫡系,共計三萬人。
另外南方還有各地部隊,如鄂字練軍、粵字練軍、桂字練軍,黑旗軍等數萬部隊。
除此之外,西北還駐有一支楚軍,人數達到三萬,是專門用來防備沙俄的。
與之相對的,北洋也有五萬淮軍,加上西山健銳營、八旗馬隊(黑龍江)、盛字練軍等共計十多萬部隊,南北加起來二十多萬的部隊就是清廷的根本軍事力量,其他的軍隊也就能維持維持地方治安。
左宗棠所練楚軍,三萬人為一軍,分左右翼,每翼下轄三縱,每縱下有五營,構成基本的指揮體系,再往下的隊、什、伍就主要依靠士兵自己推選或組織了。
這些部隊的訓練,左念微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實際上,那些新式陸海軍已經耗幹了左念微的心血。
但在1889年初,徐州地方再一次給左念微帶來了三個好訊息。
第一個好訊息是徐州煤鋼總局解決了槍、炮鋼的生產問題,從法國引進的技術可以很好的生產合格的槍炮鋼。
第二個是徐州兵工廠的75mm克虜伯野戰炮的仿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陸軍終於可以裝備自己的制式火炮了,這一型野戰炮進入生產線時,農曆新年還沒到,所以依然是光緒十四年,這型火炮也就被命名為光緒十四年式野戰炮,簡稱十四式野戰炮。
這種野戰炮在效能、重量等方面均超過日本的70mm青銅山炮,可以預見,這些大炮將會成為南洋陸軍的中堅力量。
第三個好訊息,也是最關鍵的訊息,就是國產步槍設計研發成功。這款步槍以左念微手繪的莫辛納甘步槍(基本只有外形和一些效能資料,內部結構基本不知道)為基礎,結合了曼利夏1888式步槍和毛瑟1871式步槍設計而成,由劉慶恩主持研發,小組內都是留歐學生和經驗豐富的軍工人員。
劉慶恩在1886年赴法國學習軍工和機械,短短兩年時間,就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取得了兩個專業的學位證,讓法國人也驚歎不已。
歸國後,左念微就將他安排到了徐州兵工廠,開始了國產步槍的研發。
最後,這款步槍被命名為光緒十四年式步槍,也被簡稱為十四式步槍或者劉氏步槍。
十四式步槍口徑8mm,全長1265mm,加刺刀後有1668mm,全槍重3.8千克,為旋轉後拉式、彈倉供彈,彈倉容量5發,每分鐘35發。
整支槍線條很流暢,長度也很長,槍身比較細,整體大小適中,一定程度上照顧了南方部隊兵員的需求。畢竟南方,尤其是兩廣和西南,並不像北方人那樣高大。
這支槍最大的優點其實是簡單耐造,易於生產,這點和莫辛納甘很像,清朝的生產能力比起沙俄還要差一大截,所以毛瑟系列對於清朝來說還是太複雜了。
這種步槍很快就被投入生產,並迅速被南方各支軍隊採用,而江南製造總局設計的快利步槍還未出生就已經死了。因為十四式步槍的價格只有17元,相當於11.33兩白銀,比市面上的其他步槍都要便宜的多,而且效能也十分優秀,保養方便。,全槍分解只有三個結構,士兵只要看上一遍就能完成槍支分解保養,非常方便。
很快就授權給金陵機器局、漢陽兵工廠和蘭州機械局生產,至於江南製造總局,他們還死抱著自己的還未設計完的快利步槍不放。
授權生產的幾家洋務企業中,漢陽兵工廠是光緒十五年新辦的,張之洞在今年調任湖廣總督,然後開始了他人生中的洋務巔峰。
先前,南洋已經開辦了江南礦務局,對萍鄉煤礦、大冶鐵礦等六處礦產進行了開發,並且由徐州煤鋼總局分設鐵廠,年產鋼5萬噸,鐵65萬噸,總產量佔滿清鋼鐵產量的九點五成。
而張之洞看到了徐州煤鋼總局的成就之後,也是十分心癢,於是在漢陽開辦了鐵廠,同時還在漢陽槍炮廠的基礎上擴建了一圈,從廣州抽調骨幹,組建了漢陽兵工廠和下轄的造船廠。
漢陽鐵廠的原材料,包括煤、鐵礦都是從江南礦務局抽調的,但礦務局肯定不樂意被白嫖,所以就向湖廣的財務要錢,最後張之洞也同意了,仗著中央的支援、湖廣的富庶以及南洋銀行的貸款,張之洞一年時間就籌集到了近百萬兩白銀,將鐵廠、兵工廠和鑄幣局全部搞起來了,武漢鑄幣局成為大清第三個鑄幣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