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22章 步槍、大炮、南洋海軍的岸防艦與魚雷艦

但張之洞的虧損是必然的,左念微早就讓南洋銀行和江南礦務局做好準備,一旦漢陽鐵廠虧損嚴重,難以為繼,就去把它的股權拿到手,必須要比盛宣懷快。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張之洞的銀子還夠他揮霍兩年,而且北洋那邊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光緒十五年(1889年)五月開辦的直隸鐵廠上,南洋這邊並不急。

南洋手中除了掌握著充足的鋼鐵,還有各種化學制劑的生產,光緒十五年開辦的金陵化工局是滿清唯一一個有能力大規模生產三酸兩鹼等化學產品的地方,如今金陵化工局正在研究苦味酸炸藥,而負責該專案的正是中國化學先驅徐壽先生的兒子徐建寅。

在那個時空,徐建寅曾在1900年研發了中國第一代無煙火藥,但很可惜,在1901年的實驗中不幸發生火藥爆炸,遇難時年僅57歲。

如今幾項主要的軍械都實現了國產,十四式步槍年產七萬枝,並且還在穩步增長,馬克沁重機槍和加特林重機槍雖然產量不高,但加起來每年也能生產四百多挺。

十四式野戰炮每年也有二十幾門的產量,畢竟是剛剛投入生產,往後產量也會逐漸增加,到1894年之前,也能攢上百十門,配合陸軍專業的炮兵,放在朝鮮方向也足夠了。

更何況,陸軍上還有37mm擲彈筒、60mm迫擊炮和90mm迫擊炮,這些迫擊炮分別是1884到1888年這三年時間裡,左念微和軍工人員一起設計出來的,他們的產量不錯,年產量都在500以上,這還是在左念微考慮保密的情況下的結果。

相比於陸軍的自研自產,海軍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雖然江南製造總局一直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11月),才實現實現152mm速射炮的生產。

但南北洋都沒有等他們,而是立即向國外訂購了速射炮,並且在國內開始改裝自己的戰艦。

除了定鎮二艦,其餘戰艦的改裝的工作基本交給了福州船政局,而江南造船廠的主要精力則放在了戰艦的建造上。

光緒十三年末,北洋水師南下時看到的那艘岸防鐵甲艦在1888年6月成功下水已經下水,被左宗棠命名為“楚雄”號岸防鐵甲艦。

這艘岸防鐵甲艦是由法國設計師杜業爾設計的二等岸防鐵甲艦,他的姊妹艦在1889年1月於江南造船廠開工,被命名為“楚泰”。

除了這兩艘岸防鐵甲艦,船政還有一型改進版的楚雄級岸防鐵甲艦。

這艘岸防鐵甲艦的噸位將提升到3100噸,將火炮佈置從原先的“艦艏舯部裝備一門270mm的阿姆斯特朗炮,兩舷和船艉各有一門152mm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佈置方式改為2門254mm主炮以單裝佈置在艏樓甲板前部和主甲板後部,4門152mm副炮,以炮廓形式佈置在主甲板兩側的炮房內。

楚雄級的一座輕型桅杆改為前後2座粗壯的大型桅杆。楚雄級的升級版預計會由船政來建造,最晚在1891年前開工,而江南造船廠則需要對定鎮二艦進行一次大修。

除了這些主力艦艇,江南造船廠和福州船政局也為南洋海軍建造了一些魚雷艦。

在1887年,南洋海軍也向福州船政局訂購了一艘廣豫級魚雷炮艦,命名為同安號,主要負責閩臺兩地的正常巡邏。

而在1888年,福州船政局也開始設計建造了兩艘魚雷炮艦。

這兩艘魚雷炮艦也是由杜業爾設計的,她們正是另一個時空的建威級魚雷炮艦,也有人叫她魚雷巡洋艦或者驅逐艦,在另一個時空,這艘戰艦是由杜業爾與魏瀚在1898年設計建造,希望為搖搖欲墜的清帝國挽回一點元氣。

但在這個時空,她們即將見證中日之間的大海戰。

而且相較於另一個時空,這兩艘魚雷炮艦的噸位要大一點。

她們的排水量達到了912噸,航速高達22節,強壓通風下可達到24節的高速,主要武器是4具475mm魚雷發射管。

除此之外,南洋海軍也非常重視魚雷艇,先後從希肖造船廠訂購了三艘福龍級魚雷艇,福龍、福蛟、福犀,排水量120噸,航速24.2節,裝備有3具457mm魚雷發射管,並在福州船政局仿製兩艘,福甲、福乙,但仿製品速度稍遜一籌,只有22節。

江南造船廠也設計了一型較小的魚雷艇,排水量85噸,航速22節,裝備有三具魚雷發射管,南洋水師訂購了三艘,分別命名為江甲、江乙、江丙。

這是8艘大型魚雷艇配合幾艘魚雷炮艦組成的雷擊部隊在戰場上或許也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