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31章 寧海艦的改裝計劃

下午,兩艦再次拉開距離,開始遠距離炮擊訓練。

儘管靖海級是全速射炮配置,但遠距離主炮射擊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

鹿半夏拿起指揮台牆壁上掛著的共用單筒望遠鏡,看了看威海艦,然後拿出六分儀,繼續對炮隊進行指揮訓練。

在這個時代,遠距離的觀瞄依然是二百多年前,在遠洋航海中使用的六分儀。

六分儀的外觀像個扇子,由一個單筒望遠鏡、一個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物鏡,即地平鏡、一個與目標關聯的活動反射鏡,即指標鏡組成。

使用時,操作者需手持六分儀,轉動指標鏡,讓視場裡面同時出現的天體(目標)和海平線重合,這時候根據指標鏡的轉角就可以讀出目標與本艦之間的相對位置,從而確定自己的方位。

而在炮擊中,則可以透過簡化的彈道公式,計算出各炮位的射擊方位角和俯仰角,然後再根據觀瞄人員的經驗,對方位進行微調。

說起來,一艘造價上百萬元的戰艦,擁有先進的電氣裝置、電擊發裝置,鋼鐵的艦身,最先進的蒸汽機,嚴密的組織構架,繁雜的作業系統。但其上搭載的,為幾十門火炮提供指揮的,最專業的瞄準裝置,竟然是一個數百年前就在使用的六分儀,這著實讓人感慨。

“要是戰事嚴峻,六分儀都不一定來得及用,千米左右的距離,用炮內膛瞄準都夠了。”徐祖善搖了搖頭,“不過,在我離開寧海艦的時候,艦上開始安裝一種測距儀,聽說要比這個方便許多。”

徐祖善所說的其實是左念微設計、金陵機器局研發的一種合像式光學測距儀,被命名為極目甲型測距儀。

這種測距儀其實並不複雜,只需要簡單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練習幾次之後,初中生就能進行運算。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三角形測量方法,即左物鏡到目標距離,右物鏡到目標距離,兩個物鏡之間距離,三個距離構成一個三角形,隨後進行數學運算。

測距儀的安裝也需要對戰艦指揮塔進行小幅度的改造,在平臺上安裝兩個光學取景窗,即物鏡,然後透過一系列稜鏡或者反射鏡,將兩個物鏡看到的物像重疊到一個目鏡中。

目鏡分為上下目鏡,一般左側的是上半目鏡,右側是下半目鏡,使用時透過將上下兩半物像調整到重合,就可以從測距器上的刻度盤讀出所對應目標的確切測量距離。

兩個物鏡之間的距離直接決定著測量精度,距離越長,測距儀的精度越高,極目甲型測距儀的長度為2.37米,可以保證五千米以內的測量精度準確。

這種測距儀也是南洋海軍的絕密了,這東西在歐洲也才剛剛有了眉目,相比於南洋海軍的測距儀還要原始一些,整個甲午戰爭中,也只有吉野艦裝配了測距儀。

但測距儀只是寧海艦上的一點小變動。

作為南洋海軍最具戰鬥力的戰艦,寧海艦與平海艦將會迎來一次大改裝。

隨著靖海、威海等一系列戰艦歸國,寧海艦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而且,日本的浪速和高千穗兩艦在去年就加裝了火炮電動擊發裝置,寧海級的改裝也務必要提上程序了。

寧海、平海的改裝工作是交給福州船政局來進行的,因為江南造船廠如今正在全力建造那艘岸防戰列艦,完全沒有精力再來負責寧海、平海的改裝。

1892年10月,寧海、平海二艦駛離舟山,前往福州船政局,準備進行改裝任務。

鄧世昌站在寧海艦的甲板上,遠遠望著駛來的一艘巡洋艦。

這艘巡洋艦帶著濃厚的法式風格,正是南洋海軍的二等岸防艦,楚同號岸防鐵甲艦。

這艘鐵甲艦是海軍在1889年向福州船政局訂購的岸防艦,如今即將結束海試。

楚同艦是楚雄級的改進版,排水量3100噸,航速16節,是目前國產程度最高的巡洋艦,鍋爐、蒸汽機、裝甲均是國產,上面搭載的254mm主炮和152mm副炮則是進口。

看見寧海艦駛來,楚同艦上的水兵也立即立正敬禮,目送寧海、平海入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