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557章 不受待見的工具人

二戰時期的艦載機按發動機功率來分,差不多是兩檔:1000~1500馬力是一檔,打前半場;1800~2000馬力的又是一檔,打後半場。

從外觀上來說,三七式丙型艦載魚雷攻擊機和三七式丁型艦載俯衝轟炸機其實沒有太多的變化,除了後者應用了摺疊機翼,主要是換裝了動力更強勁的發動機,操作性有較大改善,其他效能也有所改善。

三七式丙型艦載魚雷攻擊機武備沒有什麼變化,三七式丁型艦載俯衝轟炸機則可以攜帶500公斤航彈,但與之前的情況相同,還是需要佔用較長的甲板。

另外,丁型艦轟又把前機槍撿了回來,事實證明前端火力的價值要遠大於其重量,還有之前放棄的防護裝甲也安裝了上去,而相較於無這幾樣東西的狀態,速度不過下降了5~6千米/時。

現在的設計基本算是這架飛機的完整狀態了,即便後面再要改進,也無非是在電力系統等方面,但就本國的技術來說,這架飛機也未必能用到那個時候。

除了準備更新換代的艦載機,海軍最近還接收了兩艘戰列艦,但接收了兩艘主力艦的海軍上下卻也都稱不上有多高興,可以說是議論紛紛。

原因倒也簡單,因為這型戰列艦的狀態太過於特殊——

該艦的建造是1937年左念微特批的,標準排水量30800公噸,長239米,寬30.2米,。

動力系統為12座鍋爐和4臺蒸汽輪機,出力12萬匹馬力,設計航速29節,海試1小時高速30.92節,3小時全速30.15節,8小時全速29.31節,實際表現要超出預計。

設計上沒有什麼特色,主要是該艦的艦炮直接使用舊炮,四艘戰列艦正好承接三艘老四炮塔戰列艦的炮塔。

當然,這種炮塔更替的邏輯跟“前衛”是不一樣的,前衛她看上去用了老炮塔,但她的伺服系統是全新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前衛”能跟“衣阿華”掰掰手腕。

但29節型不一樣,她承接的整個炮塔系統,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防護水平有限、液壓驅動效率低下、供彈系統落後、電氣化水平落後等,因此工作能力要差得多,是正宗的“老太太的假牙”。

指望29節型戰列艦跟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碰一碰是不可能的,哪怕不提卡機炮的問題,KGV的主裝甲帶是15英寸垂直裝甲,而且高度十分可觀,對於國防軍的14英寸艦炮來說,也不可能穿透。

此外,由於沒有改變伺服系統,國防軍的三聯裝炮塔依然是不具備單獨炮管俯仰的功能的,而散佈問題一直到1935年才勉強解決,且只更換了遼寧、吉林二艦,29節型所使用的炮塔都是沒有經過更新的。

事實上,三聯裝炮塔本就不是成熟工具,美國的初期三聯裝炮塔散佈非常糟糕,當然,這更多跟美國人的炮管和炮彈有關,但美國的三聯裝炮塔的“功勞”還是不小的,而且三聯裝主炮的投射能力並不能達到雙聯裝主炮的1.5倍,沒打算修老艦的美國人乾脆棄療了,義大利的三聯裝炮塔也同樣是樣子貨,儘管散佈略好,但投送量同樣糟糕。

至於奧匈帝國的三聯裝火炮就更是離譜,揚彈機只能裝兩門炮,實際效率還不如雙聯裝。

而且,更重要的是,中英關係遠不如中日關係,和德國的合作可能比英國人還多。

而同樣的問題也在國防軍這裡出現,首先,儘管14英寸艦炮是維克斯的產品,但由於英國人不願意給全套技術,因此最終並未使用英國的絲緊技術,而是使用了德國的層緊技術,從長遠來看自然是有利的,畢竟符合時代進步趨勢,但這其中的一系列問題在當年卻造成了炮管質量下降的問題。

國防軍的14英寸艦炮質量與美軍不相上下,同樣是最爛的存在,炮塔技術也存在一些問題,因而當年的12門炮的作戰效率恐怕還不如8門炮的金剛。

哪怕到現在,就單論火力,即便多一門火炮,29節型的火炮實戰表現相較於金剛還是有所不如的。

只能說,必要的時候,拿出來頂一下還是行的,反正絕大多數時候對付的也不是戰列艦,把防空傘撐開就夠了。

而防空火力自然就沒得說了,艦上共裝有8座雙聯裝130mm高平兩用炮,16座雙聯裝40mm高射炮,8座四聯裝20mm高射炮,14座單裝20mm高射炮,共計有16門130mm高射炮、32門40mm高射炮、46門20mm高射炮。

其中,雙聯裝博福斯的佈置都留足了空間,等可靠的四聯裝底座出來之後,即可換上四聯裝博福斯高射炮。

除了炮塔,部分次要區域的構件也直接採用老艦的部件,當然,由於早期裝甲的質量問題,主裝甲帶和水平裝甲還是用的新裝甲。

該艦的作用就是伴隨航母艦隊提供機動階段的防禦,艦隊決戰不是首要任務,因此主裝甲帶採用了19°220mm傾斜裝甲的配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